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这首诗出自《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是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如何巩固统治、推广法家思想的一段记载。诗中通过描绘秦始皇在海上与群臣讨论历史、法家思想及未来愿景的景象,展现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和坚定意志。
逐句释义:
-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
- 这里“维”表示“只有”、“只有……才”,“兼有天下”意味着秦始皇统一了整个中国,成为了全国的君主或统治者。
- “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级官职,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
- “乃”表示接着、于是的意思,“抚东土”即安抚东方的土地,意指治理国家或管理地方。
- “至于琅邪”中的“琅邪”是中国古代地名,指的是山东一带的琅琊台,也泛指海边地区。
-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 这里列举了多位封侯和官员的名字,他们聚集在海边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 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 这里的“曰”表示讲述、说明的意思。
- 古人认为帝王的疆域不应超过千里,诸侯各自守卫自己的封地。
- 当诸侯之间出现矛盾时,常常通过战争来解决。
- 古人认为帝王的统治并不长久,因为他们不了解如何治理国家,只是借助神力来欺骗远方的人们。
-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 “相与”表示互相、一起的意思。
- “诵”意为诵读、背诵。
- “功德”指的是皇帝的功绩和美德。
- “刻于金石”意味着将皇帝的功德铭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 “以为表经”中的“表经”可能是指一种记录或证明的方式。
译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于是安抚东方的国土,一直到琅邪。在海上,齐人徐市等上书言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其中。因此请求斋戒,与童男女一同寻找仙人。于是派遣徐市带领数千人入海寻找仙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国内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对外扩张的态度。他希望通过加强法制、统一度量衡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同时也不忘宣扬法家思想,以此来稳定人心。同时展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坚定意志,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