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三十年,无事。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
诗句: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译文:在第二十九年的春天,秦始皇皇帝开始了他的春季游览,视察了遥远的边疆。
关键词解释:
- 维二十九年:此句表示在第二十九年这一年发生的事。
- 皇帝春游:古代帝王常常在春天出游,以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
- 览省远方:指巡视边境地区,了解国家的边防情况。
- 遂登之罘:登上位于山东半岛东面的黄县之罘山,即今天的蓬莱阁。
- 昭临朝阳: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照耀着大地,象征希望与光明。
- 观望广丽:观察周围的风景,形容视野开阔。
- 从臣咸念:大臣们共同怀念,思念君主的恩德。
- 原道至明:遵循道德法则,追求光明正大的事业。
- 圣法初兴:新的法律制度开始施行,象征着秩序的建立。
- 清理疆内:清除境内的混乱,安定社会秩序。
- 外诛暴彊:对外消灭暴虐强横的敌人。
- 武威旁畅:武力威慑四方,国威远扬。
- 振动四极:震动整个四海,影响周边国家。
- 禽灭六王: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统一中国。
- 阐并天下:扩展疆域,实现全国一统。
- 甾害绝息:消除战乱和灾祸,社会安宁。
- 永偃戎兵:永远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正常的行政职责已经确立,后代继续遵循先帝遗志。
- 长承圣治:长久地继承先帝留下的圣明治理。
- 黔首改化:百姓改变旧俗,接受良好的治理。
- 临古绝尤: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成为典范。
- 作立大义:制定重要的法令,树立伟大的原则。
- 昭设备器:展示正义的器械,比喻推行正义的举措。
- 咸有章旗:人人都有明确的旗帜或标志,代表统一的权威。
- 常职既定:稳定的官职体系已确定。
- 后嗣循业:后世子孙遵循前人的基业。
- 长承圣治:长久地继承先帝留下的圣明治理。
- 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臣子的美德得到了赞扬,他们敬仰先帝的伟大功绩。
- 请刻之罘:请求将这一伟大事迹刻石纪念。
- 旋,遂之琅邪:接着前往琅邪台(今江苏南京),可能是进行某种祭祀活动。
- 道上党入:从上党(今山西晋城市)出发继续行程。
-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在第三十一年的十二月,把年终节日称为“嘉平节”,意为美好的年份。
- 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赐予百姓六石米、两只羊作为赏赐。
-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秦始皇为了调查民间的情况,假装成普通百姓出行于咸阳,与四个武士同行。他们在夜间外出时遇到了盗贼,遭遇了惊险的一幕,但最终成功将盗贼捕获。
- 见窘,武士击杀盗:在遇到盗贼时,由于形势紧急,武士们果断将其击毙以保护自己和人民的安全。
- 关中大索二十日:此事导致关中的搜查持续了二十天,反映了当时的治安状况。
- 米石千六百:根据粮食价格计算,当时的粮食价格相当于每升米价值一千零六十文钱,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紧张程度。
-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秦始皇在第三十二个年头,即公元前215年访问了碣石山(今河北昌黎西北)。他派遣燕国人卢生去寻求传说中的仙山羡门和高誓,可能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秘诀。
- 坏城郭,决通堤防:在建造和修缮城墙的过程中,同时疏通了河道上的堤坝。
- 其辞曰:“…………”:省略号代表未完成的铭文或记录的内容。
- 坏城郭,决通堤防:破坏城郭和修建水坝等基础设施的行为。
-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百姓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远近地区的民众都达到了相同的标准和理念,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正常的职务和事业已经完成,后世的子孙继续遵守祖辈的治国方略。
- 长承圣治:长期地继承并弘扬先帝遗留下来的圣明统治。
- 群臣嘉德,祗诵圣烈:群臣对先帝的德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且崇敬地颂扬他的伟业。
- 请刻之罘:请求在石头上刻下这段历史。
遂之琅邪,道上党入:接着前往琅邪台(今江苏南京),然后从上党(今山西晋城市)出发继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