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毋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于泰山矣。

其春,乐成侯上书言栾大。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相危以法。康后闻文成已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因乐成侯求见言方。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悦。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为臣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予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子诚能修其方,我何爱乎!”大曰:“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于是上使先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

翻译

《史记·十二本纪·孝武本纪》
第二年冬天,天子在雍城郊祀天地,讨论说:“现在上天是皇帝亲自进行郊祀,而地祇没有祭祀,这样礼制就没有回应。”有司和太史公、祠官宽舒等人讨论:“天地用牲畜祭祀。现在陛下亲自祭祀地祇,地祇应该在水边高丘上设立五祭坛,每个祭坛上放置一头黄牛和一具太牢(猪、牛、羊各一),祭祀完后就埋掉,同时从衣带上取来黄帛。”于是天子便东去,开始建立后土祠在汾阴脽上,按照宽舒等人的提议。皇上亲自望拜,遵循上帝的礼仪。祭祀完毕,天子便到了荥阳而回。经过雒阳,下诏说:“夏商周三代遥远且已绝迹,难以保存。应该用三十里的土地封赐给周后的后代为周子南君,用来供奉先王祭祀。”这一年,天子就开始巡视郡县,寻找泰山的踪迹。

注释

  1. “其明年冬”:指的是汉武帝元年的冬天,即公元前141年冬季。
  2. “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毋祀,则礼不答也”:意思是现在上天(指武帝)亲自郊祀,而地祇没有得到祭祀,这样礼节就没有了回应或尊敬。
  3. “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有司(官员)和太史公以及祠官宽舒等人一起商议。
  4. “天地牲角茧栗”:天地用的牲品是角和茧栗。
  5. “今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现在的陛下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在水边的高丘上设五个祭坛,每个祭坛上放一头黄牛和一只太牢(猪、牛、羊各一个)。
  6. “已祠尽瘗”:祭祀完后把牺牲全都埋掉了。
  7. “而从祠衣上黄”:祭祀时穿着黄色的衣服。
  8. “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于是天子前往东方,开始在汾阴脽上建立了后土祠。
  9. “如宽舒等议”:按照宽舒等人的建议。
  10. “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皇上亲自望拜,遵循上帝的礼仪。
  11. “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祭祀结束后,天子便到了荥阳而回。
  12. “过雒阳,下诏曰”:经过了洛阳,下诏说……
  13. “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用三十里的土地封赏周后的后代为周子南君。
  14. “以奉先王祀焉”:用来供奉先王的祭祀。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汉武帝对宗教活动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天地神灵的祭祀仪式。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同时也不忘对祖先和神灵表示敬意。通过这次郊祀天地的活动,汉武帝显示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可和实践,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此外,此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宗教观念及文化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