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诗句:“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

译文:这年秋天,汉武帝为了攻打南越国,向太一神祈求保佑。他命令用牡荆画成旗帜,上面绘有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以及一条龙,以此来象征天上的三颗星宿,并将这些作为迎接天神的仪仗,称为“灵旗”。

注释与赏析:**

  1. 背景介绍
  • 本诗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外军事行动的背景。南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未被完全征服的国家,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及部分中国境内。武帝时期,南越一直是汉朝的重要对手之一。
  • 南越的存在不仅关乎领土扩张的问题,还涉及文化和政治影响。汉武帝通过军事征伐来强化中央集权,同时展示汉朝的武力和影响力。
  1. 祭祀与求神
  • 诗中提到汉武帝向太一神祈求保护,说明在古代中国,神灵信仰是政治力量的一部分。通过祭祀和祈祷,皇帝试图获得神的支持和庇护,以巩固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仅重视战争的准备,也注重精神层面的准备,希望通过祭祀活动来增强神的力量,从而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1. 仪式与仪仗
  • “以牡荆画幡日月光星”展示了汉武帝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来表达他对神的尊重和敬畏。这种仪式化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旨在通过外在的符号表达内在的信仰和祈求。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反映了古人对神圣力量的崇拜和依赖。
  1. 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 “画幡日月光星”不仅是一场军事演习,也是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这种将宗教、政治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仪式的艺术表现,加强了人们对神的信仰和文化认同。
  1. 历史意义
  •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实践如何交织在一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理解汉武帝如何利用宗教手段来进行政治操作和维护国家安全。

《史记·十二本纪》中的《孝武本纪》不仅仅是一篇历史记载,更是一扇窥视那个时代宗教信仰、政治策略和文化实践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汉武帝时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