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诗句 | 译文 | 注释 | 赏析 ||——|——-|——|——-|
|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 | 太史公(司马迁)研读秦朝与楚国之间的历史,说:“ | “太史公”即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读”是阅读、研究的意思。 | “太史公”在这里是指司马迁,他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这句话表明司马迁在阅读《史记》时,对秦朝与楚国之间关系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这句话反映了司马迁对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动荡和楚国的复辟势力的关注,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
| “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 秦朝刚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动乱,起义首先由陈涉发起。秦朝被项羽所杀,天下大乱。最终,汉朝建立,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 | 这句话概述了秦朝的短暂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和灭亡过程,突出了陈涉等起义领袖的作用和汉朝建立的重要性。 | 这段话强调了秦朝的短命和汉朝的建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批判精神。 |
|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 | 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政权更迭三次。 | “五年之间”指的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爆发的时间跨度。“号令三嬗”意味着政权频繁更换,不稳定。 | 这句话揭示了秦朝短命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 司马迁通过这句话展示了秦朝的短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后续的叙述提供了背景。 |
| “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 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像秦朝这样迅速灭亡并出现新的统治者的情况。 | “自生民以来”,指的是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未始有”即从来没有过。“受命若斯之亟”意为如此迅速地接受天命并灭亡。 | 这句话反映了司马迁对秦朝灭亡和新王朝建立的评价,暗示了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的必然性。 | 司马迁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秦朝灭亡原因的深刻揭示。 |
|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 古代的虞舜、夏禹兴起时,积累了多年的善行功德,使百姓和睦,管理国家事务。他们的行为都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因此才能够长期执政。 | “昔虞、夏之兴”,指的是虞舜、禹的兴起。“积善累功数十年”,指他们的治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善行。“德洽百姓,摄行政事”指的是他们的德行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认同,并且处理政务得当。“考之于天,然后在位”则是指他们的统治得到了上天的肯定,因此得以长期执政。 | 这段话反映了虞舜、禹等古代圣君的统治方式和成就,强调了德治和民心的重要性。 | 司马迁通过这段话表达了对古代圣君治理方式的赞美和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
|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 商汤王和周武王都是通过继承贤人而成为王者的。他们都有多位贤臣辅佐,但仍然经历了困难和挫折。最后,他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统一。 | “汤、武之王”,指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这两位中国古代的帝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指的是他们都是在继承前代君主的基础上,通过修仁行义来巩固国家的。“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指的是他们在孟津这个地方召集了八百诸侯的军队,虽然时间没有预料到,但他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指的是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和担忧,后来发生了背叛事件。 | 这段话反映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在成为王者过程中的经历和挑战,强调了继承贤人、团结人心和顺应时机等因素的重要性。 | 司马迁通过这段话展示了两位古代帝王的成就和挑战,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
|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 秦国的始祖是襄公,他在文、缪时期就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到了献公、孝公和惠文王的时代,秦国逐渐蚕食其他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秦始皇嬴政时终于统一了全国。 | “秦起襄公”,指的是秦国的始祖是襄公。“章于文、缪”,指的是他在文公和缪王时期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献公、孝之后”,指的是献公和孝公的子孙们开始加强秦国的实力。“稍以蚕食六国”,指的是秦国通过不断地征战,逐渐蚕食其他国家的土地。“百有馀载”指的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秦始皇嬴政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 司马迁通过这段话描述了秦国的崛起和扩张过程,强调了秦国的坚韧和决心。 | 司马迁通过这段描述展示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地区性的诸侯国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过程,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和历史意义。 |
|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之难也” | 使用这样的策略(如德治),用这样的努力(力),这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难处。 | “以德若彼”,指的是使用道德教化的方式。“用力如此”指的是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盖一统之难也”指的是实现全国统一的困难。 |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对秦国统一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困难的理解。他认为,虽然使用了一些策略和努力,但实现全国统一仍然非常困难。 | 这段话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评价。 |
|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 秦国称帝后,担心战争不断,害怕有诸侯的存在。因此,它废除了所有的土地分封,摧毁了名城,销毁了锋利的武器,铲除了豪杰,为了维护万世的安定。所以,秦始皇发动了他的军队去征服世界。 | “秦既称帝”,指的是秦国建立了帝国,开始称帝。“患兵革不休”,指的是担心战争不断。“以有诸侯也”则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使得秦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指的是秦国废除了所有的地方分封制度,摧毁了重要的城市,销毁了武器。“锄豪桀”,即铲除了当地的英雄豪杰。“维万世之安”则是希望万世安宁。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这里的“愤发”指的是激发斗志。“所为天下雄”指的是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下的英雄。 “安在无土不介”,意思是只要有地方就有他的旗帜,即无处不在。 “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意思是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下的雄主。 “安在无土不王”。这里表达了秦始皇对自己统治合法性和成功的自信。 | 这段话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后的担忧和行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