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史记 · 八书 · 礼书》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译文:
《史记 · 八书 · 礼书》
礼仪制度以财物的使用为主,把贵贱作为表现的文采,以财物的多少作为区别的标志,以礼仪的程度和高低为主要要求。文饰繁复,则内心的情感就减少;简练朴素,则内心的情感就增加。礼仪制度的文饰与情感相互配合,形成内外一致的局面,这是礼仪制度的中道。君子上至极点,下至底线,而居中行事,这就是君子的本性。人们所处的领域不同,君子是处于其中的人,士君子在外在表现上也是如此。在外在表现上如此,百姓也是这样的。于是在内在修养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房、皇、周、浃等都是形容内在修养的词,它们曲尽了礼节应有的次序,这就是圣人的教化之道。因此,厚重,是礼的积累;宏大,是礼的扩大;崇高,是礼的升高;明白通达,是礼的完成。
注释:
- 以财物为用(yǐ cái wù wéi yòng):指礼仪制度以财物的使用为主,即通过使用财物来体现礼仪的意义。
- 以贵贱为文(yǐ guì xián wéi wén):指礼仪制度以贵贱的不同来表现文采。
- 以多少为异(yǐ duō shǎo wèi yì):指礼仪制度根据财物的多少来区分不同的等级。
- 以隆杀为要(yǐ lóng shā wéi yào):指礼仪制度以礼仪程度和高低为主要要求,即通过礼仪制度的高低来表现礼仪的重要性。
- 文貌繁(wén mào fán):指外在的修饰和表现繁复。
- 情欲省(qíng yuàn jǐn):指内心的情感减少。
- 礼之隆也(lǐ zhī lóng yě):指礼仪制度体现了最高的道德标准。
- 文貌省(wén mào xǐn):指外在的修饰和表现简洁。
- 礼之杀也(lǐ zhī shā yě):指礼仪制度体现了最低的道德标准。
- 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wén mào qíng yuàn xiāng wéi nèi wài lǐ):指礼仪制度内外兼修,既注重外在的表达,又注重内心的修养。
- 仲尼坐树(zhòng ní zuò shù):指孔子曾坐在大树之下,表示谦逊。
- 孙通蕝野(sūn tōng shén yě):孙通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曾带领百姓开垦荒地,使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蕝野是地名,这里借指开垦荒地。
赏析:
这篇文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礼仪制度来体现人性和社会和谐。文章首先阐述了礼仪制度以财物的使用为主,强调了礼仪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文章指出礼仪制度以贵贱作为表现的文采,强调了礼仪制度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方式。然后,文章强调了礼仪制度以财物的多少作为区别的标志,强调了礼仪制度在社会中的不同等级划分。最后,文章强调了礼仪制度以礼仪的程度和高低为主要要求,强调了礼仪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礼仪制度的重视和推崇。同时,文章也通过对古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探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