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孙无知,釐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诸儿立,是为襄公。
襄公元年,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斗,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故此二人怒,因公孙无知谋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之闲襄公,曰“事成以女为无知夫人”。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遂猎沛丘。见彘,从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失屦。反而鞭主屦者茀三百。茀出宫。而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众袭宫。逢主屦茀,茀曰:“且无入惊宫,惊宫未易入也。”无知弗信,茀示之创,乃信之。待宫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户闲。良久,无知等恐,遂入宫。茀反与宫中及公之幸臣攻无知等,不胜,皆死。无知入宫,求公不得。或见人足于户闲,发视,乃襄公,遂弑之,而无知自立为齐君。
齐太公世家#### 二十五年
- 事件描述:北戎(即匈奴)攻击齐国。
- 背景信息:此事件发生在西周初年,是齐国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次重大冲突。
- 影响分析:此次事件反映了当时国家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的抵抗。
三十二年
- 事件描述:釐公同母弟夷仲年去世。夷仲年被立为继承人,但后来因年龄较小而被废黜。
- 背景信息:夷仲年的死可能与其年轻、缺乏政治经验有关。
- 影响分析:夷仲年的去世标志着釐公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也反映出权力更迭的复杂性。
三十三年
- 事件描述:釐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成为襄公。
- 背景信息:这是釐公去世后的政治安排,显示了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
- 影响分析:襄公即位可能意味着新的政治秩序的形成,也可能预示着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显现。
襄公元年
- 事件描述:起初,襄公作为太子时曾与无知斗过。即位后,削减无知的待遇以示惩罚。
- 背景信息:这显示了襄公在位后对前朝旧臣的态度有所改变,可能是出于政治稳定或报复的考虑。
- 影响分析:这一事件可能加剧了贵族之间的矛盾,对政治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四年
- 事件描述:鲁桓公访问齐国,并与襄公有私通之嫌。
- 背景信息:这可能是两国间外交关系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政治联盟或利益交换的结果。
- 影响分析:这种私人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政治立场和政策,也可能成为未来争端的源头。
八年
- 事件描述:齐国讨伐纪国,纪国被迫迁移其城邑。
- 背景信息:这表明齐国在扩张其领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态势。
- 影响分析:这一军事行动可能加深了与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也为未来的战争埋下伏笔。
十二年
- 事件描述:襄公派遣连称和管至父戍守葵丘。
- 背景信息: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部署,表明齐国在加强边境安全。
- 影响分析:这种军事行动可能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但也暴露了齐国的军事弱点。
十三年
- 事件描述:襄公在姑棼打猎并遇到彘,从者声称“彭生”。
- 背景信息:这是一次意外事故,可能与彭生有某种联系。
- 影响分析:这次狩猎事件可能揭示了政治阴谋或个人恩怨,为后续的混乱埋下伏笔。
十四年
- 事件描述:襄公在狩猎中受伤,失去足部,导致无法正常行走。
- 背景信息:这可能是由于狩猎中的意外事故,也可能是故意为之。
- 影响分析:这次事故不仅影响了他的健康,也可能导致政治地位的动摇。
十五年
- 事件描述:襄公伤势加重,主屦茀趁机进入宫中试图杀害襄公。
- 背景信息:这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主屦茀的行动暴露了王室的内部动荡。
- 影响分析:这场政变可能迅速改变了政治局势,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和不稳定。
十六年
- 事件描述: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发动叛乱,袭击宫门,未能成功。
- 背景信息:这是一系列政治阴谋的结果,表明宫廷内部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 影响分析:这场叛乱不仅危及襄公的安全,也加剧了王室的分裂和混乱。
十七年
- 事件描述:无知等叛乱者最终失败并被杀。
- 背景信息:这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无知等人的行动暴露了王室内部的矛盾和不满。
- 影响分析:这场政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叛乱者的组织能力、襄公的支持程度以及外部势力的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