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
诗句: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译文:桓公元年春季,齐君无知在雍林游玩。雍林人曾经对无知怀恨在心,当他出游时,雍林人突然袭击并杀死了无知。他向齐国的大夫宣布:“无知已经杀害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我们决定杀掉无知,请您重新选择应该即位的公子,听从您的安排。”
注释:桓公元年: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任君主齐桓公的在位年份。
春:季节名,这里指一年的开始。
雍林: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雍林人:指居住在雍林地区的百姓。
怨恨:对某人或某事心怀不满或愤怒。
弑:古代指杀害君主或尊长的行为,尤指故意为之。
襄公:齐襄公,即齐孝公。
立:建立,此处指成为国君。
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意思是“请您重新选择应该即位的公子”。
赏析:此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权力斗争。通过描写无知被雍林人刺杀以及随后大夫们在混乱中重新选择公子的事件,展示了当时诸侯国间的权力争夺和内部矛盾。这种事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常见的,也是导致政治变革的重要一环。诗中通过对无知被杀和大臣们的反应的描写,展现了齐国内部的紧张关系和对未来领导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