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以下是对《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逐句的翻译:
- 居下邳,为任侠:
- 张良居住在下邳,是一个以侠义著称的人。
- 他的名声很大,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被称为“任侠”。
-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 项伯是一个常常杀人的人,而张良则选择隐匿自己,不去参与这些纷争。
- 这表明了张良的谨慎和智慧,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 在陈涉等人起义之后,张良也开始招募年轻人组成一支一百多人的武装团队。
- 这个行动表明张良已经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并开始领导一个小团体。
-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 景驹在留地自立为楚的假王,张良也加入了这个政权。
- 这表明张良的政治野心和他对楚怀王的支持。
-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 沛公刘邦率领数千人攻占了下邳的西部地区,并且张良成为了刘邦的下属。
- 这显示了张良在刘邦手下的地位和影响力。
- 沛公拜良为厩将:
- 刘邦任命张良为负责马匹和战备的官员。
- 这表明张良在刘邦军中的军需和后勤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 张良多次向刘邦讲解姜太公的军事策略,得到了刘邦的青睐。
- 这说明张良的策略和智谋对刘邦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 沛公欲往从之,道还沛公:
- 刘邦想要追随张良去攻打项羽,但因为路途遥远,最终又返回了沛县。
- 这表明张良的提议虽然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立即执行。
- 沛公之薛,见项梁:
- 刘邦前往薛地,并遇到了项梁。
- 项梁是项羽的叔叔,也是当时的一位重要的军事领袖。
- 项梁立楚怀王:
- 项梁支持楚怀王,建立了楚国的统治地位。
- 张良此时可能对这一决策表示赞同或反对。
- 良乃说项梁曰:
- 张良向项梁提出建议,认为他已经立为楚王,韩国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应该立为韩王,以增加自己的支持者。
- 张良的建议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也是为了对抗秦国的威胁。
-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 项梁命令张良去寻找韩成,并让他担任韩王。
- 这是张良的一次政治行动,旨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
- 张良被任命担任韩国的副官(申徒),并带领一千余人向西扩展韩国的土地。
- 这可能意味着张良参与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旨在扩张韩国的领土。
- 得数城,秦辄复取之:
- 尽管取得了一些土地,但随后秦国又夺回了这些城池。
- 这表明张良的军事行动并未能持久成功,同时也反映出秦国的强大压力。
- 往来为游兵颍川:
- 张良继续在颖川地区作为游兵活动,可能是为了收集情报或进行小规模的战斗。
- 这也显示了张良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策略。
-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 随着刘邦从洛阳向南进攻,张良也跟随刘邦的军队。
-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秦国——需要共同应对。
- 下十馀城,破杨熊军:
- 张良带领的军队在战斗中占领了十多座城市。
- 这显示出他们在战斗中的勇猛和战略眼光。
- 沛公令韩成留守阳翟:
- 刘邦命令韩成留在阳翟守卫阳翟城。
- 这是一项防御任务,可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进一步入侵。
- 与齐俱南,攻下宛,献其城下邳:
- 张良与齐国军队一同南下,攻占了南阳。
- 他们最终献城给刘邦,这显示了他的忠诚和合作精神。
- 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军二千下军,张沛公欲以二万人攻击两千秦军**:
- 刘邦准备用两万兵力攻击两千敌军,但张良却阻止了他。
- 张良可能是考虑到敌人的力量或者地形的不利因素。
- 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 张良劝阻刘邦不要轻率行动,因为秦军的势力仍然强大。
- 这表明了他的谨慎和深思熟虑。
- 沛公曰:“为之奈何?”:
- 刘邦询问该如何应对。
- 这是对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示了刘邦的困惑和需求指导。
- 良曰:“因天下游涡绝涧,轨徐行,可以脱身:
- 张良提出了一个计策。他认为可以利用河流的自然地理条件来逃脱秦军的攻击。
- 这个计谋利用了地理优势来保护自己的军队,显示了张良的智慧和创造力。
- 因大石墎山陵,为复船五十二艘:
- 张良计划建造一种特殊的船只,以适应这种地形。
- 这显示了他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
- 因缘山作抵突:
- 张良又设计了一种战术来突破秦军防线。
- 这进一步展示了他在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
- 以郦食其重宝啗秦望:
- 郦食其是一个著名的间谍,张良让他使用重宝来诱惑秦军将领。
- 这显示了张良的谋略和说服技巧。
-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俱咸阳:
- 秦军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想联合起来攻打咸阳。
- 这表明了秦国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也为刘邦提供了机会。
- 良曰:“此独其将叛耳,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 张良认为这只是将领的反叛,如果士兵不响应,后果会更加严重。
- 因此建议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发起攻击。
- 这显示了他的果断和对形势的判断力。
- 沛公引兵击之,大破秦军,北至蓝田,再战,秦卒夺气:
- 由于张良的建议成功,刘邦的军队击败了秦军,向北推进到了蓝田附近。
- 这说明张良的战略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地扭转了战局。
- 遂入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 最终,刘邦进入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他。
- 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标志着刘邦的胜利和汉朝的建立。
通过对《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良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命运起伏,更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