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下面是根据您提供的《史记》中《留侯世家》的诗句,结合注释进行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 诗句及翻译: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
译文:刘敬劝说汉高祖说:“我们选择在关中建都。”汉高祖对此感到疑惑。“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
译文:身边的大臣大多是山东人,他们都劝汉高祖建都于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译文: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山、黾水,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二水的要冲,地势也很稳固。“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译文:张良说:“虽然洛阳地势很坚固,但它方圆只有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不是一个用来打仗的国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译文:关中地区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蜀山,拥有广阔的田野千里,南边有巴蜀地区的富饶,北边有利州的便利。凭借这三面的险要地形来防守,只以东面的一面来控制各诸侯国。诸侯国安定了,黄河、渭河一带的水路可以运输全国各地的粮食,为长安供应。诸侯国如果发生变乱,他们顺流而下,就可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 注释:
-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今陕西西安),但刘邦对此犹豫不决。
- 刘邦身边的大臣都是来自山东的人,他们纷纷劝说刘邦建都洛阳。
- 洛阳向东是成皋,向西是殽山、黾水,背靠黄河,面临伊、洛二水的要冲,地势非常稳固。
- 张良认为洛阳虽然地势坚固,但是方圆仅有几百里,而且四周都是敌人,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
- 关中有崤山、函谷关等天险,还有陇山和蜀地,以及巴蜀地区的富饶和利州的好处,因此可以凭借三面险要的地势来防守,只让东部一面对外控制诸侯国。这样既能保证诸侯国安定,又能使黄河、渭河一带的水路畅通无阻,为长安提供充足的粮食。同时,诸侯国如果有变乱发生,他们可以通过水路顺流而下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留侯世家》一文通过描绘刘邦与张良的对话,展示了张良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张良不仅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还详细分析了洛阳的地理优势和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他的分析和建议最终帮助刘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