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老子》的作者被普遍认为是李耳,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楚国、陈国等,但普遍认可的说法则是在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说他的字伯阳(或谥号聃)。
以下是关于老子和《老子》的介绍:
背景: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各国争霸的时代。老子主张治国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作品:《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是老子的主要著作。这部书共有81章,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道”来理解宇宙和人生的运行规律,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影响:《老子》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哲学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道教信仰的基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资源。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到老子及其《老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