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壁举兵而乡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彊于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解析与译文:

苏秦列传(节选)    
    
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壁举兵而乡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彊于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诗句及注释:

- **第一句**:"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    
- **注释**: 本句指出如果大王选择和秦国结盟或交战,将对韩国和魏国构成威胁。如果与齐国结盟,则会对楚国和魏国构成威胁。    
    
- **第二句**:"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    
- **注释**: 这句话描述了当魏国和韩国实力较弱时,秦国可以采取的行动。例如,割让河外地区会给韩国带来压力;若宜阳城向秦国屈服,则可能导致上郡的孤立;切断河外的通道将阻碍秦国的战略部署;楚国如果实力减弱,秦国将不会给予援助。    
    
- **第三句**:"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 **注释**: 此句强调了秦国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策略,即通过削弱韩国和魏国来削弱它们在赵国的影响力。    
    
- **第四句**:"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    
- **注释**: 这里描述了如果秦国攻占了轵道(位于今河南济源),那么南阳地区将受到威胁;如果秦国胁迫韩国控制整个周地(可能是指洛阳附近一带),那么原本忠于赵国的赵氏就会掌握军队;若秦国占领卫国并夺取卷邑,则齐国必将向秦国进贡称臣。    
    
- **第五句**:"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壁举兵而乡赵矣。"    
- **注释**: 这句话表明如果秦国想要在崤山以东地区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进攻赵国。    
    
- **第六句**:"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    
- **注释**: 这说明如果秦国越过漳水,占领番吾(可能在今河北临漳附近一带),那么秦国的军队将在距离赵国首都邯郸较近的地方展开决战。    
    
- **第七句**:"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 **注释**: 这是最后一句话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担忧,认为秦国可能会继续攻击其他国家来削弱赵国的势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