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卿范睢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昭王曰:“吾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柰何?”对曰:“韩安得无听乎?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而霸事因可虑矣。”王曰:“善。”且欲发使于韩。

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治国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政适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崔杼、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县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闻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华阳、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且夫三代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纵酒驰骋弋猎,不听政事。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王乃拜范睢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馀。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范雎,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他原本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后因被诬陷通齐而受尽屈辱,幸得郑安平相助得以藏身。范雎最终通过王稽引见秦王,凭借其能言善辩和足智多谋,成功成为秦相。范睢与蔡泽同为战国末期秦国的杰出政治家,两人均有着不凡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志向。下面将详细解析范睢与昭王的故事:

  1. 客卿复说:范睢再次拜见昭王,阐述了秦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指出如若韩国不服从秦国,将对秦构成严重威胁。他建议昭王尽快收回韩地,以稳固秦国的北方边境。

  2. 范睢进言:范雎向昭王提出了一系列治国之策,包括内固威权、外重权势的建议。他认为,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权贵,就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3. 昭王采纳:昭王被范睢的策略所吸引,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并派遣使者前往韩国进行谈判。此举不仅展示了昭王对范睢策略的信任,也预示着秦国即将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来统一六国。

  4. 穰侯专权:随着穰侯的势力逐渐增大,昭王感到忧虑。穰侯不仅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权力,还经常干预朝政,甚至威胁昭王的安全。

  5. 昭王大惧:昭王听闻穰侯的行为后,感到非常恐慌。他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措施,穰侯的权力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6. 废黜太后:为了削弱穰侯的权力,昭王果断采取行动,废黜了穰侯及其党羽,并将他们驱逐至关外。这一决策表明了昭王决心彻底打击穰侯的势力,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7. 范睢拜相:在昭王的支持下,范睢被任命为秦国宰相。他的上任标志着秦国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也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8. 收缴印玺:昭王还下令收回穰侯的印玺,将其权力彻底剥夺。这一行动不仅是对穰侯个人权力的清算,也是对其他大臣的一种警示,表明任何不听从昭王命令的大臣都将受到严惩。

范睢与昭王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昭王作为一代明君的坚定决心。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秦国如何从一个弱国逐渐崛起为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的过程,同时也能领略到范雎等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