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忧,数忔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溺赤也。
诗句翻译及赏析:
-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膈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忧,数忔食饮。”
- 译文: 齐王的次子(中子)诸婴儿突然生病,召请我诊治他的脉象,告诉我说这是“气膈病”。这种病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有时还会呕吐泡沫。病情是由于忧虑引起的,他经常吃得过饱。
- 关键词注释: “气膈病”,指因情绪或精神压力引起的胸中堵塞的病状;“烦懑”指心情烦躁不安;“食不下”指食物难以下咽;“时呕沫”即呕吐泡沫,说明胃里有不消化的液体;“病得之忧,数忔食饮”说明疾病是由过度忧虑和过量饮食造成的。
- 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
- 译文: 我为这个孩子制作了下气汤来让他喝下去,一天之后病人的气机畅通,第二天能够正常进食,第三天他的病就痊愈了。
- 关键词注释: “作”意为创作、配制;“下气汤”是一种治疗气滞的药物;“一日气下”意味着气机开始疏通;“二日能食”表示饮食恢复正常;“三日即病愈”说明疾病的迅速好转。
-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
- 译文: 因此我通过诊察他的脉搏,了解到他的心脏是主要的疾病所在,而且脉象显得混浊躁动,这属于经脉方面的病变,这是太阳经络方面的疾病。
- 关键词注释: “心气”指的是心脏本身的气机失调;“浊躁”形容脉象不清晰,且急躁不稳定;“经”在这里指的是中医所说的经络系统;“络阳病”是指太阳经的病变。
- 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 译文: 根据《脉法》记载:“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全身发热,脉象旺盛的,属于重阳病。重阳病就是由于心脏功能失常导致的。因此如果患者感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那么说明络脉中出现了问题,络脉出了问题就会导致血液上涌,血液中有异常物质上溢就是致命的表现。这种由忧虑引起的疾病,就是因为内心的担忧所致。
- 关键词注释: “脉法”指古代的医典或医学理论;“数疾去难”形容脉象急促、快速、变化无常,并且难以稳定;“不一则”可能是指脉象的不规则变化;“病主在心”,表明心脏是疾病的核心所在。“周身热”是指身体发烧;“脉盛者”指的是脉象旺盛有力;“重阳”指的是病情严重,阳气旺盛;“逿”字可能是误植,应为“扰”;“血上出”即血液从血管中溢出;“悲心所生”即忧虑引发的疾病;“病得之忧”即疾病是由担忧引起的。
-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
- 译文: 齐国的一位郎中令(循)患有病症,其他的医生都认为是“蹙入中”的病状,于是给他用针刺治疗。我经过诊断,发现他是“涌疝症”,这种疾病会让病人无法正常排尿。循说他已经三天没有排尿了。我给他喝下火齐汤,第一次喝了之后他能排尿了,第二次喝了之后也能排尿了,第三次喝了之后他的病症立刻痊愈了。
- 关键词注释: “郎中令”指官职名;“蹙入中”是古代的一种说法,可能指的是腹部疼痛等病症,具体意义不详;“火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涌疝症”指一种腹部疾病,表现为腹部胀满,影响小便;“不能前后溲”即排尿困难;“一饮得前溲”即第一次服药后有了排尿的迹象;“再饮大溲”即第二次服用后排尿情况有所改善;“三饮而疾愈”即三次服药后疾病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