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下面是对您提供的古诗的逐句解释:

“治国第四十八”,这句诗表达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强调了政治稳定、税收合理、社会公平等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描述了农民在农业周期中的不稳定收入,以及这种不稳定性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而上征暴急无时”,指出统治者征收赋税和兵役的紧急性和频繁性,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意味着为了缴纳赋税和应付战争,农民不得不借贷更多,加重了债务负担。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与农民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则民倍贷以取庸矣”,说明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从事额外的劳动力工作,如修建水利、修缮房屋等。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指出由于多种原因,政府对民众的要求远远超过他们实际能够承受的程度。

“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反映了古代政府通过市场和仓库征收的各种税收,如关税、商业税和粮食储备税。

“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指的是官府需要大量的仆人和其他服务人员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服务。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描述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民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种植。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税收问题、农业经济状况以及政府的管理方式。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社会稳定和农民福祉的关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