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诗句:
治国第四十八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治国第四十八个问题。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先使百姓富足起来。当百姓富裕时,治理就容易了;当百姓贫穷时,治理就困难了。为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百姓富有了就会安定在家乡并重视自己的家庭,安定在家乡并重视自己家庭的就敬畏上司并害怕犯罪,敬畏上司并害怕犯罪的就容易治理了。而百姓贫穷时就会危害家乡轻视自己的家业,危害家乡轻视自己家的就会敢于凌驾于上司之上触犯禁令,敢于凌驾于上司之上触犯禁令的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常常是贫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让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去治理他们。
过去有七十五代的国君,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号令也不同,但是他们都统一天下了,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国家富裕而且粮食充足啊。国家富裕且粮食充足是由农业产生的,因此先王把农业看重。凡是要为国家着急的事,一定要先禁止末等职业和精巧工艺的出现,禁止这些后百姓就没有闲暇时间来从事其他活动了,百姓没有其他活动的时间就只能从事农业了。从事农业后土地就会得到开垦,土地被开垦后粮食就多了,粮食多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国家富裕了兵力就强大,兵力就强大就能战胜敌人,战胜敌人后就能使国土扩大。因此先王知道,让百姓富足强大、扩充军队、扩大领土、使国家富裕的根基都在于粮食啊。所以禁止工商业的出现和工匠的巧艺,让农民有利可图,这样才能让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现在做工商业和工商业中的巧妙手艺的人,一天工作五天却只挣得五天的钱,农民一年辛勤劳作,收入还不够自己吃一年的饭。这样百姓就会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做工商业了。百姓放弃农业生产而去从事工商业了,那么耕地就会荒芜而国家就会贫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