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
文学曰:“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盐铁论-忧边第十二
翻译
大夫说:“圣明的皇帝想到中原尚未安宁,北方边疆尚未稳固,所以派遣旧廷尉评等人询问民间疾苦。他想要救济那些贫穷和卑贱的人民,提供足够的帮助。但是群臣所宣扬的,是彰显王德,安抚天下,却没有能够达到这些目标。因此,我们向各位学者提问,希望得到他们的见解。但是各位学者的讨论,并不符合天道,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怎么可以用来讨论国家大事呢?他们的建议发自田间,出自穷巷,对外界的寒冷浑然不知,就如同醉酒后忽然醒来,这样的态度实在不足以谈论治国之道。”
文学说:“要想使人民富足国家安定,关键在于反其本。当根基牢固时,道路自然会形成。顺应天道,利用地理特点,不劳而功成。如果忽视根本,只追求表面的繁荣,没有根基来统率,即使竭尽心智,思虑周密,也是无益于治理的。想要安定反而会招致危殆,想要挽救反而会导致失败。治理混乱的根源,在于根本和末流之间的区别。不必劳心费力,道理就可以得到。孔子说:‘不通晓大道的人难以谈及治理,观念不同者不能互相商讨。’现在公卿有倚重之处,所以文学的意见,是不能被采纳的。”
大夫说:“我听说作为臣子应该尽心尽力以顺从职责,作为儿子应该孝敬父母以继承家业。君王有过错,臣子应该掩盖;父亲有过错,儿子应该隐藏并逃避责任。所以君王去世后,臣子不会改变君王的政策;父亲去世后,儿子不会改变父亲的行为。春秋时期批评毁坏泉台,因为那破坏了先祖所做的贡献,而推崇了君父的恶行。现在我们讨论的盐、铁、均输政策已经实行很久了,如果想废除它,难道不会损害先帝的功绩,妨碍圣上的道德吗?有司们依赖忠孝之路,这是道义与利益不同,不同于文学的策略。”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关于道德与实际利益之间冲突的典型困境。大夫认为君主应该考虑民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的贫困和生活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权力和地位的稳固。文学则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应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根本利益。诗中通过对比大臣和学者的观点,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注重实用主义和眼前效益,另一种则是强调道德和根本利益的优先性。这种争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理想治理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