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为人父兄者,岂可以已乎!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文学曰:“周之季末,天子微弱,诸侯力政,故国君不安,谋臣奔驰。何者?敌国众而社稷危也。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岩廊,览群臣极言至论,内咏雅、颂,外鸣和銮,纯德粲然,并于唐、虞,功烈流于子孙。夫蛮、貊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烦虑,而有战国之忧哉?若陛下不弃,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款塞自至,然后以为胡制于外臣,即匈奴没齿不食其所用矣。”
诗句
盐铁论-忧边第十二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为人父兄者,岂可以已乎!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译文
盐铁论中的大夫说:“文学上说:‘如果天下不太平,各诸侯国不安宁,这是明君的担忧。’所以君王对待天下就像一间房子里,如果有一个人不能得到他应得的东西,他就会感到不愉快。因此,百姓流离失所却不去救助他们,这不是仁爱的人君。国家有困难却不去忧虑,这也不是忠诚的大臣。那些坚守节操、为了国家而死难的人,是作为臣子的职责;那些衣食无忧、生活舒适的人是慈爱父亲的做法。如今子弟们被派往远方劳苦,君主日夜不安,群臣竭思尽虑地讨论国家大事,增加国家的财力。所以少府丞令请求建立酒税,以便资助边疆,供给将士,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身为长辈和兄长的,难道就可以这样吗?再内省衣食,来照顾到在外地的人们,还觉得不足。现在又要取消各种费用,减少对边疆的支持,这不可以称为慈爱的父亲或贤良的兄长啊。”
注释
- 大夫: 指朝廷中的官员或顾问,此句中指一位参与盐铁政策讨论的大臣。
- 文学: 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此处指提出具体建议的官员。
- 天下: 指整个国家。
- 庶国: 指除天子以外的所有诸侯国。
- 强侯: 强大的诸侯国。
- 社稷: 指代国家,引申为国家的安危。
- 胡制: 泛指对外的策略或制度。
- 胡服: 北方的民族服饰。
- 唐虞: 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帝王时期,这里比喻理想的政治状态。
- 功烈: 伟大的功勋和功绩。
- 北夷: 指北方的民族,文中可能指匈奴等民族。
- 内咏雅颂: 在宫廷内部歌颂《诗经》中的雅、颂部分,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外鸣和銮: 在宫外演奏乐器,发出和谐的声音,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
- 胡制: 对匈奴的统治方法或政策。
- 胡服: 少数民族的服装风格。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和外交策略的深刻思考。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着深刻的认识,强调了君主应当关注国家大局而非仅仅局限于个人享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通过加强内政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安全。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道德和政治责任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