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尧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は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孚}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18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矣。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故尧为善而众善至矣,桀为非而众非来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极。

”`
淮南子 · 主术训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尧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秋蓄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は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孚}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18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矣。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故尧为善而众善至矣,桀为非而众非来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极。

译文: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因此,君主应该上顺应自然规律,下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中间利用人民的力量。这样,各种生物才能健康成长,五谷才能繁茂生长。教导人民养育牲畜,按时种植树木,努力修整农田,种植桑麻,使土地肥力适宜各类作物的生长。在春季砍伐枯萎的树木,夏季采集果实和种子,秋季储藏干草和粮食,冬季砍伐木材作为民用资源。所以民众生活没有匮乏的资源,死后也不会有尸体被浪费。古代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律,打猎时不会侵犯动物群;捕鱼时不会捕捞幼小的生命。不把河泽干涸后再去捕鱼,不烧掉森林再进行狩猎。在豺狼还没有祭祀过猎物前,猎人不得随意进入荒野;在獭还未祭祀鱼类前,渔网不得侵入水中;鹰隼尚未捕捉到猎物前,猎网不可张开在溪谷之中;在草木还未脱落之前,砍伐林木的行为不得发生;昆虫还未冬眠前,火烧田地的事情不得进行。在孕育的幼崽时期不能杀害它们,不能啄开鸟蛋查看内部情况,鱼儿长度不到一尺时不得取用,猪仔未满一年时不得食用。因此,春天草木萌动如同蒸气一般旺盛,夏天禽类归来如同流水一般连绵,秋天鸟儿归来如同烟雾一样缥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这样,当四海风云汇聚时,便修建边疆防线;蛤蟆鸣叫燕子降落时,便修缮道路;山中降下雨露百泉流淌时,便修建桥梁;大雾散开时,便努力耕种谷物;日出东方时,便开始播种黍和豆;天空晴朗时,便种植小麦;黄昏时分时,便储存畜积的粮食,并砍伐木材。这些都需要向天地报告,然后传达给百姓。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及时准备、富国利民,并且使远方的人们前来归附,是因为他们的治国之道已经完备了。这并不是因为能够看到就行动,听到就执行,而是想要利益他们。想要利益人们,心中不忘这些好处,那么官吏自然会做好准备。人的心对于九窍四肢来说不能做到事事都关注。然而无论是动还是静,无论是听还是看,都以心为主。这是因为人们心中不忘对利益的渴望。因此尧做善事却引来了众多好事,而桀做坏事却引来了许多坏事。善行积累就会成功,恶行积累就会走向灭亡。

注释: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 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2^] 《淮南子》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许多章节涉及政治和伦理问题。该书通过讲述古代的故事和寓言来阐述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3^] 《淮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融合了儒家、阴阳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4^]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 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5^]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循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6^] 淮南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淮南子·主术训》是研究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书籍之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君主治国的各种策略和方法,包括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等。

[7^] 《淮南子·主术训》主要讲述了君主如何治国安邦的道理。书中强调了君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遵循道德准则来进行统治。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治国方法,如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依法办事、公正无私等。

【赏析】

淮南子·主术训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和文化著作集,涵盖了儒、道、法、阴阳等多个学派的思想精华。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叙述各种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本文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中的“人主之术”部分,主要探讨了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方法。文章通过详细的分析,展示了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理念和实践方式。文章不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策略和方法,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