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译文:精通书籍上万篇以上,下不过万卷,广泛地阅读和理解各种文献并加以审定,以此教学的人是通人。深入领会书中的要义,删减其中的文句,撰写上书、奏记、论文、立论和写文章,结连成篇章的人是文人、鸿儒。喜欢学习,勤奋努力,博闻强识,世间有很多人能做到。著书表文,论述古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著书表文,就是博学之人所能做的事情。进入山林见到树木,长与短什么都知道;进入野外见到草,大与小什么都认识。但是不能砍伐树木来建房舍,采集草药来治病,因为懂得草木不能被使用。通人博览群书,广见博闻,却不能将它们用在论述和写作上,就像藏匿在书房里的主人一样,孔子所说的“背诵《诗经》三百篇,传授给他政令,却不会处理政务”,这与草木不能砍伐采集是一样的。孔子通过《史记》来撰写《春秋》,他在立意和创作时,褒扬、贬损、赏罚、诛杀,并不是依据史书记载的,而是他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凡是尊贵通达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如果只是诵读诗篇、模仿技艺,虽然有千篇以上的诗歌,但也只能鹦鹉学舌。衍传书中的意思,写出富有营养的文字,不是非凡的才华是不能承担这个任务的。

注释:1.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指对书籍的阅读量非常大。2. 弘畅雅闲:指读书人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问、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从容不迫的风度。3. 审定文读:指对文献进行审校和审定。4. 教授为人师:指以教授他人为职业。5. 杼其义旨:深探其含义。6. 损益其文句:删减其中的文辞。7. 上书奏记:上书奏书。8. 兴论立说:兴起议论、建立学说。9. 结连篇章:结集文章成篇。10. 知草木所不能用:明白草木无法利用的道理。11. 通人览见广博:指博览群书的人见识非常广泛。12. 不能掇以论说:不能摘取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13. 匿生书主人:藏书中隐晦不明的书。14.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孔子根据《史记》来撰写《春秋》。15. 立义创意:确立意义和构思创新。16. 眇思自出于胸中:独自思考出自己的想法。17. 衍传书之意:阐述书中的意思。18. 膏腴之辞:比喻精当贴切的言辞。19. 非俶傥之才:不是非凡的才能。20. 直有:只有。21. 譬珠玉不可多得:像珍珠宝玉这样珍贵的东西是很难得到多的。22. 并出一时:同时出现。23. 直有:只有。24. 往往而然:常常如此。25. 譬珠玉不可多得:像珍珠宝玉一样珍贵。

赏析:《超奇篇》主要论述的是通人和文人鸿儒的区别和优劣。通人能够博览群书,广见博闻,但不能将它们用在论述和写作上,就像藏在书房里的主人一样,只能背诵《诗经》三百篇,传授给他政令,但不会处理政务。而文人、鸿儒能够深入研究书中的要义,删减文中的文句,撰写上书、奏记、论文、立论和写文章,结连成篇章,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通人之所以被称为“通人”,是因为他们的学问深厚,但缺乏灵活性的应用能力。而文人、鸿儒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渊博,善于应用所学,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篇文章通过对通人和文人、鸿儒的对比,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