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著作者,思虑间也,未必材知出异人也。居不幽,思不至。使著作之人,总众事之凡,典国境之职,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试使庸人积闲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数。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暇优游为丽美之文于笔札?孔子作《春秋》,不用于周也。司马长卿不预公卿之事,故能作子虚之赋。扬子云存中郎之官,故能成《太玄经》,就《法言》。使孔子得王,《春秋》不作。〔籍〕长卿、子云为相,赋玄不工。”
答曰: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周道不弊,孔子不作,休思虑间也!周法阔疏,不可因也。夫禀天地之文,发于胸臆,岂为间作不暇日哉?感伪起妄,源流气。管仲相桓公,致于九合。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然而二子之书,篇章数十。长卿、子云,二子之伦也。俱感,故才并;才同,故业钧。皆士而各著,不以思虑间也。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居不幽则思不至,思不至则笔不利。嚚顽之人,有幽室之思,虽无忧,不能著一字。盖人材有能,无有不暇。有无材而不能思,无有知而不能著。有鸿材欲作而无起,细知以问而能记。盖奇有无所因,无有不能言,两有无所睹,无不暇造作。
诗句输出:
或曰:“著作者,思虑间也,未必材知出异人。居不幽,思不至。使著作之人,总众事之凡,典国境之职,汲汲忙忙,暇著作?试使庸人积闲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数。”
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
译文输出: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的人,是在思考间隙中产生灵感的,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才智与众不同。如果居住的地方并不幽静,那么他们的思考也不会深入。让那些负责处理各种事务的人,忙于处理国家的各种事务,他们怎么能有时间进行写作呢?即使是普通人,只要积累一段时间的思考,也能写出一篇八十余字的文章。”
文王在日昃时分(即太阳偏西的时候)都不感到疲倦,这是因为他在演释《周易》并增加卦象;周公每次洗头发时都会连续三次握着梳子,这是为了改正法律并制定制度。
注释与赏析输出:
诗句解析:
- 思虑间也:
- 这句话意味着写作并非总是需要深思熟虑,有时候可能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灵感。这种偶然性的创意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或情感的体验。
- 材知出异人:
- “材知”指的是才能和认知,“出异人”意指与众不同。这里的表述暗示了写作并不是只有聪明才智的人才能进行,任何人都可能因为某种契机而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 居不幽,思不至:
-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观点,即如果一个人没有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那么他的灵感可能就不会到来。这强调了环境对灵感产生的重要性。
- 逸游:
- “逸游”通常指的是闲适的生活状态,这里可能是指文人墨客在悠闲自在中创作出更多有深度的作品。
- 何暇:
- 疑问词“何”在这里是反问的语气,表示为什么有人会有空闲时间去写作。
- 日昃:
- “日昃”是太阳偏西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文王在处理政务时的忙碌程度,说明他并没有因为繁忙而忽略了文学创作。
译文分析:
- 文王与周公的事迹:
- 文中提到的文王和周公是古代著名的君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治理国家,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文王在日昃时分处理公务,显示了他工作的勤奋和效率。周公则通过改革法律来建立新的秩序,这体现了他在国家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
- 文王和周公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 文王的日昃不息和周公的法律改革,成为了后世治国理政的典范。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要勤勉工作,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孔子与司马长卿的例子:
-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道德和文化。而司马长卿则是西汉时期的著名辞赋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无论身处何种职位,只要有才华和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 扬子云与长卿的对比:
- 扬雄虽然只是一名小官,但他却能够完成《太玄经》和《法言》等重要的著作,显示了他的才华和毅力。这与司马长卿相比,尽管两人都是文学家,但杨雄的成就更为突出。
- 才同业钧:
- 这里的“才同”表示两人都有相同的才能,而“业钧”则表明他们的事业成就相当。这个表述强调了在同一领域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只要努力,就能取得相似的成就。
小结:
通过对《书解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充对文人创作的态度和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作家并非仅仅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在于能否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创作。文王和周公的事例证明了即使在国家治理这样的大事中,也能挤出时间来进行文化创作。同时,他也看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成就,无论是高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有足够的才华和努力,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