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凡作者精思已极,居位不能领职。盖人思有所倚着,则精有所尽索。著作之人,书言通奇,其材已极,其知已罢。案古作书者,多位布散盘解,辅倾宁危,非著作之人所能为也。夫有所逼,有所泥,则有所自,篇章数百。吕不韦作《春秋》举家徙蜀;淮南王作道书,祸至灭族;韩非著治术,身下秦狱。身且不全,安能辅国?夫有长于彼,安能不短于此?深于作文,安能不浅于政治?”
答曰: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蛢弹雀则失鷃,射鹊则失雁,方员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使干将寡刺而更击,舍鹊而射雁,则下射无失矣。人委其篇章,专为〔政〕治,则子产、子贱之迹不足侔也。古作书者,多立功不用也。管仲、晏婴,功书并作;商鞅、虞卿,篇治俱为。高祖既得天下,马上之计未败,陆贾造《新语》,高祖粗纳采。吕氏横逆,刘氏将倾,非陆贾之策,帝室不宁。盖材知无不能,在所遭遇,遇乱则知立功,有起则以其材著书者也。出口为言,著文为篇。古以言为功者多,以文为败者希。吕不韦、淮南王以他为过,不以书有非,使客作书,不身自为;如不作书,犹蒙此章章之祸。人古今违属,未必皆著作材知极也。邹阳举疏,免罪于梁。徐乐上书,身拜郎中。材能以其文为功于人,何嫌不能营卫其身?韩蚤信公子非,国不倾危。及非之死,李斯如奇,非以著作材极,不能复有为也。春物之伤,或死之也,残物不伤,秋亦不长。假令非不死,秦未可知。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以下是对《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1. 序言
    “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
    王充回答:“夫人才有所优劣;人才有所工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

  2. 正文

  • “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 “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
  1. 译文与译文翻译
  • 原文:有人说:“读书人要谈论高明,何必用文章来表达呢?”
    译文:王充说:“人们有文质彬彬的才能和缺点,事物中有外表华丽但不实在的,也有外表朴实但内涵丰富的。易经说:‘圣人的情感体现在言辞上。’言语是说出来的话,书籍是整理出来的文字,文字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真正的道德在世人中传播并受到尊敬。空无实际的文章,只是表面的装饰。”
  1. 赏析
  • 原文表达了王充对于文章和学问的看法,他主张文章应当体现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空洞的形式和装饰。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和文章,应该能够反映作者的真实思想,并且能够被世人理解和接受。

王充通过《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强调了文学和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真实性,反对形式主义和空洞无物的文字。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