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古今作书者非一,各穿凿失经之实传,违圣人质,故谓之蕞残,比之玉屑。故曰:“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玉屑满箧,不成为宝。”前人近圣,犹为蕞残,况远圣从后复重为者乎?其作必为妄,其言必不明,安可采用而施行?”
答曰:圣人作其经,贤者造其传,述作者之意,采圣人之志,故经须传也。俱贤所为,何以独谓经传是,他书记非?彼见经传,传经之文,经须而解,故谓之是。他书与书相违,更造端绪,故谓之非。若此者,韪是于《五经》。使言非《五经》,虽是不见听。使《五经》从孔门出,到今常令人不缺灭,谓之纯壹,信之可也。今《五经》遭亡秦之奢侈,触李斯之横议,燔烧禁防,伏生之休,抱经深藏。汉兴,收《五经》,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晁错之辈,各以私意分拆文字,师徒相因相授,不知何者为是。亡秦无道,败乱之也。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后人复作,犹前人之造也。夫俱鸿而知,皆传记所称,文义与经相薄。何以独谓文书失经之实?由此言之,经缺而不完,书无佚本,经有遗篇。折累二者,孰与蕞残?《易》据事象,《诗》采民以为篇,《乐》须〔民〕欢,《礼》待民平。四经有据,篇章乃成。《尚书》、《春秋》,采掇史记。史记兴无异,以民事一意,《六经》之作皆有据。由此言之,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折累二者,孰为玉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说章句者,终不求解扣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以下是对《论衡·书解篇》的逐句释义、译文、诗句和注释以及赏析:
- 逐句释义:或曰,有的人说。曰,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今,现在。作书者,写作书籍的人。非,不是。一,数词,表示不例外。各……者,各自。穿凿,指拘泥于字面的意思而不考虑实际意义。失经之实传,违背圣人的实质。违圣人质,违反圣人的本质。故谓之蕞残,比之玉屑。故曰:“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玉屑满箧,不成为宝。” 是说,这就是。比之,把……与……相比。玉屑,指精美的玉石碎片。故曰,古语中的“说”或“谓”。
- 译文及诗句:有人认为,古今写书的人不止一个,他们各执己见,穿凿附会地解释圣人的著作,违背了圣人的真正本质。因此,他们的作品被称为“蕞残”,就像玉石碎片一样。所以,写书的人必须谨慎行事,他们的话必须明确无误,这样才能被采用并付诸实施。
- 诗句和注释: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写书人的行为,强调了真正的学问需要深入探究,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和表述。同时,也批评了一些追求华丽文辞而忽视实际内容的做法。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古今写书人的行为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学术追求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需要表达清晰、准确,更需要有深度和内涵。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学者只注重文字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实质性。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问的实际内容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