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赦天下徒。
冬,京兆尹王章有罪,下狱死。
二年春,寒。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阴阳和调,岂不谬哉!其务顺四时月令。」
三月,大赦天下。
夏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
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
八月甲申,定陶王康薨。
九月,奉使者不称。诏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诗句
三月,赦天下徒。 - 这个句子描述了在农历三月皇帝赦免了所有的囚犯,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或社会背景,可能是为了安抚民心或解决某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冬,京兆尹王章有罪,下狱死。 - 这句话提到了京兆尹王章因为犯了罪被判处死刑并入狱。这显示了当时的法律和司法体系正在运作。
二年春,寒。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阴阳和调,岂不谬哉!其务顺四时月令。」 - 这里皇帝发出了一个诏令,强调了古代帝王设立官职如羲和来管理四季事务的重要性,引用了《尚书》中“黎民于蕃时雍”的文句,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必要性。他警告说如果公卿大夫们不相信阴阳学说,不重视季节变化,那么他们的建议可能会与实际不符,甚至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最后指出,即使是周朝时期的使者也不能真正理解阴阳之道,因此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确保阴阳和谐。
三月,大赦天下。 - 这句描述了皇帝在农历三月宣布全国大赦的消息,这通常意味着国家正处于某种政治动荡或者需要缓和紧张关系的状态。
夏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 - 这句话提到在夏季五月废除了八百石和五百石官员的职位制度,可能是为了减少官员数量,节约资源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
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 - 这句描述了一个秋季的事件,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对于想要进入函谷关、天井关、壶口关和五阮关等地避难的民众,政府没有施加过多限制,而是派遣谏大夫和博士前往视察情况。这表明政府在自然灾害面前采取的是宽松政策。
八月甲申,定陶王康薨。 - 这句话提到的是农历八月的一个不幸事件,即定陶王康去世。
九月,奉使者不称。诏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 这句话涉及了教育和学术的问题。皇帝对太学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太学是传播先王事业和学问的地方。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官员在担任博士职务时不够称职,未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给学者,这可能会导致学者缺乏影响力,进而轻视学术。他还提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意味着要完成一项工作(在这里是教学或学术研究),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里的条件是教师的资质或水平)。他要求丞相和御史从中二千石和二千石官员中选择一些适合担任博士职务的人,以确保教育的质量。
译文
三月,皇帝下令释放所有囚犯。
冬季,京兆尹王章因犯罪被判刑并在监狱中丧生。
第二年春天,天气寒冷。皇帝颁布诏令,表示过去帝尧设立官吏是为了管理四季事务,保证万物有序生长。所以《尚书》中有“百姓在繁荣时期生活安定”的句子,强调以阴阳为本的重要性。现在一些公卿大臣不信阴阳之说,对其轻视,他们上奏的建议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周朝时的使者也无法真正掌握阴阳之道。因此,皇帝命令必须遵循四时月令。
三月,宣布全国大赦。
夏季五月,废除八百石和五百石官员的职位制度。
秋季,关东发生了严重洪水灾害。政府对愿意进入函谷关、天井关、壶口关和五阮关等地避难的民众没有进行过多限制。派遣谏大夫和博士前去视察灾情。
八月甲申日,定陶王康逝世。
九月,有诏书指责奉使者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皇帝说:古人建立太学的目的是传承先王的事业,使其影响流传到整个天下。作为儒家学者的官员应该精通古今知识,熟悉历史,通晓国家治理原则。否则,学者将无法做出贡献,会被人轻视,这不是尊重道德的表现。“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首先磨好自己的工具。”丞相、御史应该选择中二千石、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中可以胜任教授职责的人,让他们能够展示出色的教学成果。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记录皇帝在不同时间发布的不同诏令,反映了汉朝时期政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它展示了皇帝对国家的关怀、对官员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民众的同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诗人传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