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及即尊位,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语在《温舒传》。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圣王置谏争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立法明刑者,非以为治,救衰乱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宣帝未及修正。

汉书 · 志 · 刑法志    
宣帝(刘询)在闾阎之间就深知其治理之艰难。即位之后,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朝有十失,其中尚有一失尚存,即治狱之吏的问题,此事记载在《温舒传》中。宣帝深感痛惜,于是下诏道:“近来官吏们用法过苛,巧立名目逐渐加重,这是我的过错。如果判决不当,使有罪的人逃脱罪责,无辜之人蒙受冤屈,父子之间充满悲愤,朕甚为痛心。现在派遣廷史和郡县一同审理案件,他们责任不轻而所得俸禄又少,因此特设廷平职位,秩禄六百石,四员。希望你们能公平审理案件,以符合朕的意愿。”于是选择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的黄霸等人为廷平,季秋后请谳。当时宣帝常到宣室殿处理政务,斋戒居处而决断事务,狱讼刑罚号称为公正。此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说:“圣王设置谏争之臣,不是为了崇尚美德,而是为了预防逸豫滋生;制定严明的法律与刑罚,不是为了治国理政,而是用以拯救衰败混乱的发生。如今英明的君主亲自垂听天下,即使不设立廷平,但狱讼将自行端正;如果延续后世,不如删定律令。律令固定下来后,愚民知道如何避免触犯,奸吏也就无所遁形了。现在不从根本上整顿,反而设立廷平来处理末节之事,国家政治衰退,民众懈怠,那么廷平就将招权纳贿,成为乱源之首了。”宣帝未来得及修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