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茂未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言:“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B43C享上帝鬼神。其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飨承天祜。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周颂》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敖,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之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亨。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视宗祢庙,臧于帝庭,以合明应。”制曰:“可。”
【诗句】
其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茂未报,鼎曷为出哉?”
【译文】
这个夏季的六月,汾阴的巫师锦为民众在魏脽后土营旁边的土地里祭祀后土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钩子的土地,挖开后发现是一只鼎。这只鼎和其它的鼎不同,它的纹饰没有铭文刻记,令人奇怪,便告诉了手下的官吏。官吏将此事报告了河东太守胜,胜又上报给了皇帝。天子派人检验询问巫师所得的鼎是否有欺诈行为,确认后按照礼仪进行祭祀,并把鼎迎到甘泉宫,跟随皇上一起行走,用来祭祀天地。到达中山后,天气变得温暖起来,天空中出现了黄色的云彩。这时有一只鹿经过,皇上亲自用箭射它,并用它来祭祀天上的云朵。到达长安以后,文武百官都商议要把这口宝鼎尊为神物。皇帝说:“最近黄河泛滥,年年歉收,因此巡视后土神庙,祈求赐福给百姓,使他们能够获得丰收。今年虽然丰收了但没有报答上天的恩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事呢?”有关官员都说:“听说从前泰帝创造了神鼎一只,一代表一统,象征着天地万物所依赖的意象。黄帝制作了三只宝鼎,象征天、地、人。禹收集九州之金,铸造了九鼎,象征着九州。所有这些都被用来祭祀过上天的鬼神。空着的部分叫做鬲,用来象征三德,享受上天的恩惠。夏朝德行衰微,鼎被迁移到了殷;殷朝德行衰微,鼎被迁移到了周;周朝德行衰微,鼎被搬迁到了秦;秦朝德行衰微,宋国的社庙灭亡了,鼎就埋没在地下不再被人看见。《周颂》说:‘自己走到堂上,自羊走到牛前,鼐鼎和鼒’,‘不吴不敖,胡考之休。’现在鼎来到甘泉宫,因为光辉润泽龙的变化而显贵无比,承袭天命无边无际。结合这趟中山之行,有黄白色的云雾降临,仿佛兽的象征,路弓搭箭准备射击,聚集在坛下,用来祭祀祭祀大亨。只有受命而为天子的人才能心知其意而与德相合。这口鼎应当放在宗祖的庙宇之中收藏,存放在天子的朝廷,以此来彰显光明应和。”皇帝下令说:“可以。”
【注释】
- 汾阴: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
- 巫锦:巫师,负责举行祭祀仪式的人。
- 魏脽后土营:古代对土地的一种称谓,这里指代后土的神位所在之地。
- 地如钩状:土地的形状像钩子一样。
- 掊视得鼎:挖掘查看后发现了一口鼎。
- 大异于众鼎:与一般的鼎相比显得特别不同。
- 文镂无款识:鼎上的纹饰雕刻没有铭文记录。
- 怪之:觉得奇怪。
- 吏:指官府中的官员。
- 河东太守胜:汉朝时期的一名地方官员。
- 以闻:向皇帝汇报情况。
- 光润龙变:形容神鼎光彩四射,变化多端。
- 合兹中山:在这里指代中山一带的祥瑞现象。
- 自堂徂基:从堂屋走到地基。
- 自羊徂牛:从羊头走到牛头。
- 鼐鼎及鼒:鼐鼎和鼒都是鼎的种类名称,此处泛指各类鼎。
- 合明应:表示天地之间互相感应,相互呼应。
- 制曰:“可。”:皇帝下令同意巫师的建议。
- 惟受命而帝者:只有接受天命成为天子的人。
- 心知其意:内心理解其意义。
- 合德:符合德性。
- 宜视宗祢庙:应该摆放在宗祖祠堂和祖先庙中供奉。
- 臧于帝庭:储藏在天子的宫廷内。
- 合明应:表示天地之间互相感应,相互呼应。
- 制曰:“可。”:《汉书》原文中“制曰”是对皇帝下达命令时用语。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巫师锦在汾阴祭祀后土神时发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大鼎的故事。这件大鼎与其他鼎不同,其纹饰没有任何铭文记载,令巫师感到诧异,于是上报给了皇帝。皇帝派遣官员进行查验后确认了这件鼎的真实性质,于是按照礼仪将其迎至甘泉宫进行祭祀活动。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关于神鼎的描述,例如它与天地万物的关联以及它的神秘作用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叙述这件神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以及对帝王权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