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遂郊雍,至陇西,登空桐,幸甘泉。今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祠坛放毫忌泰一坛,三陔。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牦牛以为俎豆牢具。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方地,为腏,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已祠,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郊礼。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晁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壹郊见。”

”`
汉书 · 志 · 郊祀志上

汉武帝遂举行郊祀之礼,至陇西后登崆峒山,幸甘泉宫。今祠官宽舒等备置泰一神祭坛于长安,其坛仿薄谬忌所建,分三层,五帝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位西南,除八通鬼道以避邪。祭台所用皆如雍一畤物,加醴枣脯之属,杀一头牦牛以为俎豆牢具。惟五帝独有俎豆和醴进献。其下四方地为腏,用以飨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已祭后,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中央,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祭日用牛,祭月用羊、彘特祭。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拜日,夕拜月,揖见泰一如雍郊礼,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衣黄以示尊贵。祭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司仪云“祭坛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享宴,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称:“神灵之休,晁福兆祥,宜因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壹郊见。”

注释说明:

  1. 祭祀官:指用于显示孝心敬祖并通达神明的官员。
  2. 秦以十月为岁首:秦朝采用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因此常在十月进行斋戒。
  3. 权火:一种象征性的标志,类似于井的形状。
  4. 《尚书•洪范》:《尚书》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治国的八种政务人员。
  5. :祭祀,表示表明对祖先的孝敬和与神明沟通的行为。
  6. 汉武帝到雍城郊祭:汉武帝前往雍城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
  7. 五帝环居其下:五帝的祭坛环绕在下面。
  8. 黄帝位西南:在黄帝的祭坛上,位于西南角。
  9. 八通鬼道:一种辟邪的路径。
  10. 祭台所用皆如雍一畤物:祭台上所用的物品都模仿雍城的一个祭坛的样子。
  11. :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肉食,此处可能指的是牺牲动物。
  12. 朝拜日,夕拜月:早上拜日,晚上拜月。
  13. 赞飨曰:赞颂并享用祭品。
  14. 衣黄以示尊贵:穿着黄色的衣服,显示出皇帝的尊贵。
  15. 祭列火满坛:祭坛周围布满了火把,充满了整个祭堂。
  16. 司仪云“祭坛上有光”:司仪报告说,祭坛上方出现了光芒。
  17. 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公卿们向皇帝报告说,皇帝首次在雍城的云阳地区见到了泰一神。
  18. 令太祝领:由太祝主持此事。
  19. 秋及腊间祠:在秋季和冬季之间进行祭祀。
  20. 三年天子壹郊见:三年一次的郊祀活动中,皇帝会亲自参与。

赏析:
本段描述了汉武帝时期举行的一场重要的郊祀仪式。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对于祭祀极为重视,不仅规模宏大,且仪式规范严谨。从祭祀地点的选择、祭品的准备、祭祀人员的组织等方面都体现了皇家的庄严与神圣。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元素,例如使用薄谬忌建立的祭坛、设置腏作为牺牲、以及祭坛上的灯光现象等,这些都增添了仪式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整体来看,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汉代祭祀的盛大场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天地崇拜和宇宙秩序的认知与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