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乃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几三百封崇高,为之奉邑,独给祠,复无有所与。上因东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泰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止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D9EE牛、象、犀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出封中。

诗句:三月始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大室。
译文:三月初,汉武帝开始东行至缑氏,在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活动。
赏析:此句描绘了汉武帝首次在泰山进行祭祀的场景,体现了其对道教的尊崇。中岳太室山是五岳之一,象征着帝王之尊贵和权威,通过此次祭祀,汉武帝向神明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的信仰和尊敬。同时,此举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显示了汉武帝的统治合法性和天命观念。

注释:三月 - 指的是农历三月初,这个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万物复苏、阳气渐盛的时节,适合进行祭祀活动。始东幸缑氏 - 表明汉武帝从东方出发,首先抵达缑氏这个地方。缑氏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地点,但具体含义不详。礼登中岳太室 - 在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仪式,中岳太室山作为道教中的名山,成为这次祭祀的重点。

译文:从山上传来“万岁”的声音,询问上苍时不回答;向下询问时也不回答。
赏析:这句描述了汉武帝听到山上传来声音的情景,声音被描述为“万岁”,这可能是一种神秘的声音或者象征性的语言,代表着某种神秘的信息或请求。然而,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询问,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这增加了事件的神秘色彩和不确定性。

注释:无——此处没有给出具体数字或背景信息,需要结合上下文或其他文献来理解。独给祠,复无有所与。

译文:因此,只有祠宫单独得到了增加和提升,而其他事物则没有得到任何支持或关注。

赏析:这里的“独给祠”可能意味着只有祠宫或某些特别机构获得了特殊待遇或资源。而“复无有所与”则表明这些特殊机构或组织没有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资源,与其他组织或群体相比存在差距。这种描述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或社会不平等。

注释: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几三百封崇高,为之奉邑,独给祠,复无有所与。

译文:因此,祠官被命令在太室山增加祭祀活动,并禁止砍伐山上的林木。山下的居民被允许拥有约300户土地并享有供奉,这些居民被称为奉邑。此外,只有这些奉邑居民才能获得祭祀服务,其他居民则不能参与其中。

赏析:这段描述强调了对特定地区或群体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措施。通过限制其他群体的活动,只给予奉邑居民特定的祭祀机会,可以看作是对这部分人群的优待和特权的体现。这种政策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如安抚民心、控制社会力量等。

注释:“遂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这里的“遂令祠官加增太室祠”指的是祠官被命令在太室山增加祭祀活动。”禁毋伐其山木”则是规定禁止砍伐山上的林木。这两个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译文:于是,公孙卿持节先行,他常常在山上等待天亮时出现一位身高数丈的大人形象。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了公孙卿的神秘经历,他持节先行并在山上守候,最终发现是一位高大的巨人形象。这一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

注释:公孙卿 - 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有多个同名人物,其中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他因持有特殊的符节而被派遣进行考察和探险任务。持节先行 - 表明公孙卿在正式行动前进行了某种形式的准备或预演。他在山上等候天亮时出现的那位大人形象则可能是幻觉、真实存在的生物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长数丈 - 形容巨人的高度非常高,可能是几百米甚至更高。就见则不见 - 表示巨人的形象虽然短暂出现,却迅速消失不见。见其迹甚大 - 暗示巨人的体型巨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禽兽云 - 将巨人的形象比作禽兽,说明它既不是人也不是普通的动物,具有某种独特的特征或能力。
赏析:这段描述通过描绘公孙卿的经历,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这种情节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吸引力。

注释:未信 - 这里指的是汉武帝对公孙卿所见之事的真实性存疑。已忽不见 - 表示巨人的形象最终消失了。大以为仙人也 - 指汉武帝认为公孙卿所看到的巨人可能是一位仙人。宿留海上 - 指汉武帝在海上停留了一段时间。与方士传车 - 可能是指汉武帝与方士一同乘坐战车在海上巡游。及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 - 描述了汉武帝派遣方士进行各种寻找神仙的活动。

译文: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
赏析:这段文字记录了汉武帝返回都城的行程和对封禅仪式的思考。”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 表明汉武帝对传统的儒家和方士关于封庭的解释和方法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些方法不符合实际且难以实施。这种疑虑可能源于对历史实践和现实情况的考量。

注释:奉高 - 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泛指的地理区域。梁父 - 一个地名,位于山东曲阜附近。礼祠地主 - 指的是在梁父地方对当地的神灵进行祭礼活动。至梁父,礼祠地主 - 表明汉武帝到达梁父的地方并在那里进行了祭礼仪式。

译文: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钟。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泰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止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汉武帝在泰山进行的封禅仪式的具体细节。”至乙卯”和”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分别指明了具体时间和执行礼仪的人员。在泰山下东方进行的封禅仪式规模宏大,仪式包括了射牛等传统环节。此外,武帝独自与侍中泰子车一起登上泰山,也显示出他对这一仪式的重视程度。最后,第二天举行了更为庄重的祭祀活动——禅泰山东北的肃然山。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整个泰山封禅仪式的完整叙述。

注释:皮弁缙翔 — 这是古代官员的服饰之一,代表尊重和严肃的身份标志。射牛行事 — 表示用牛来进行祭祀仪式的象征性行为。封东东方 — 使用了方位词来指明仪式的具体位置。肃然封 — 即在东北方向设立祭祀场地。如祭后土礼 — 指按照后土神(地神)的祭祀礼仪进行的仪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