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星曰北方,冬,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出蚤为月食,晚为彗星及天祅。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失其时而出,为当寒反温,当温反寒。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与它星遇而斗,天下大乱。出于房、心间,地动。
填星曰中央,季,夏,土;信也;思,心也。仁义礼智以信为主,貌言视听以心为正,故四星皆失,填星乃为之动。填星所居,国吉。未当居而居之,若已去而复还居之,国得土,不乃得女子。当居不居,既已居之,又东西去之,国失土,不乃失女,不,有土事若女之忧。居宿久,国福厚;易,福薄。当居不居,为失填,其下国可伐;得者,不可伐。其赢,为王不宁;缩,有军不复。一曰,既已居之又东西去之,其国凶,不可举事用兵。失次而上一舍三舍,有王命不成,不乃大水;失次而下二舍,有后戚,其岁不复,不乃天裂若地动。
诗句
辰星曰北方,冬,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出蚤为月食,晚为彗星及天祅。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失其时而出,为当寒反温,当温反寒。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与它星遇而斗,天下大乱。出于房、心间,地动。
译文
- 辰星象征北方,代表冬季,象征水和智慧。如果听到的与看到的不符,将导致冬令失调,伤害水气,被处罚的是辰星。早晨出现是月食,晚上出现则是彗星或天妖。如果一时都不出现,那么那一年就不和谐;四季都不出现,则会发生严重的饥荒。如果错过了时机出现,那就是在寒冷的时候反而温暖了,或者在温暖的时候反而又变冷。如果出现了却不出,那就叫做“打击突然袭击”,战争就会大规模爆发。如果与其他星相遇到而交战,天下就会动荡不安。如果出现在心宿、角宿之间,则会导致地动。
注释
- 辰星: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象征北方,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掌管冬季和水的元素。
- 水:在五行中代表水元素,与季节变化和天气相关。
- 知识(知):表示理解力或者洞察力。
- 听力(听):表示听觉或者听取的能力。
- 知亏听失:意思是对知识和听力有所缺失或误解。
- 逆冬令:违反或破坏冬季应有的节气规则。
- 伤水气:伤害水资源,即影响水分循环和天气状况。
- 罚见辰星:受到惩罚并显示出来的象征。
- 出蚤为月食,晚为彗星及天妖:指的是在夜晚出现的现象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灾难,如月食和彗星出现等。
- 一时不出,其时不和:意味着某个时段没有发生,那个时段内就会出现问题。
- 天下大饥:指全国范围内粮食短缺,人民饥馑。
- 失其时而出:错过了应该出现的时机。
- 击卒:突然的攻击或冲突。
- 一曰:这是另一种说法或者解释。
- 王命不成:帝王的命令无法得到执行或者完成。
- 大水:指大规模的水灾。
- 后戚:指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或者后继者的忧虑。
- 王不宁:王的地位不稳定或者不安宁。
- 军不复:军队不再出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战斗力下降或失去士气。
- 失次而上一舍三舍:星象上的顺序错乱或错位。
- 王命不成:帝王的命令无法得到执行或者完成。
- 不乃有大水:如果不改正错误,可能会有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 失次而下二舍:星象上的顺序错乱或错位。
- 后戚:指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或者后继者的忧虑。
- 岁不复:那一年不会再有丰收或者其他好结果。
- 天裂若地动:形容自然灾害的剧烈程度和范围广泛。
赏析
这首诗是《汉书·志》中的一部分,描述了中国古代星象学中的一个概念——星宿与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的关系。通过辰星的不同表现,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诗中提到的各种现象,如月食、彗星、地震等,都是古代人们用来观察自然、了解世界规律的一种方式。通过天文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古人能够预知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挑战。
这种星象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农业社会,在军事、政治等领域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理解,古代中国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星象系统,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军事行动和社会治理。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