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疆,候太白,占狼、弧。吴、楚之疆,候荧惑,占鸟衡。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宋、郑之疆,候岁星,占房、心。晋之疆,亦候辰星,占参、罚。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则胡、貉、月氏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渤海碣石。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而胡、貉数侵掠,独占辰星。辰星出入EE50疾,常主夷狄,其大经也。
凡五星,早出为赢,赢为客;晚出为缩,缩为主人。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岁星正月晨出东方,《石氏》曰名监德,在斗、牵牛。失次,杓,早水,晚旱。《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历》在营室、东壁。
{“诗句”: “秦之疆,候太白,占狼、弧。吴、楚之疆,候荧惑,占鸟衡。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宋、郑之疆,候岁星,占房、心。晋之疆,亦候辰星,占参、罚。”, “译文”: “在秦的疆域中,人们观测金星和木星。在吴、楚的疆域中,人们观察火星和土星。在燕、齐的地域中,人们观测木星和水星,以它们的位置来预测吉凶。在宋、郑的疆域中,人们观测水星,以它们的位置来判断吉凶。在晋国的疆域中,人们也观测水星,以它们的位置来预测吉兆。”, “关键词”: [“太白”, “荧惑”, “狼弧”, “吴楚”], “注释”: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
{“诗句”: “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则胡、貉、月氏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 “译文”: “当秦国兼并了三晋、燕、代等地区,自黄河到山以南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在四海之中位于东南,属于阳性,阳性则包括太阳、岁星、荧惑、填星,这些天体在街道南边运行,毕宿则是它们的主宰。而在它的西边则是胡人、貉人、月氏人等穿着毡裘射箭的民族,属于阴性,阴性则包括月亮、太白星、辰星,这些天体在街道北边运行,昴宿则是它们的主宰。”, “关键词”: [“三晋”, “燕”, “代”, “毕宿”, “胡人”], “注释”: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
{“诗句”: “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而胡、貉数侵掠,独占辰星。辰星出入EE50疾,常主夷狄,其大经也。”, “译文”: “因此秦国和晋国经常使用武力,并且通过占测太白星来预测吉凶。太白星主要负责中国的事务,而胡人和貉人的频繁侵扰则使得他们能够占据辰星。辰星的运动快速而激烈,通常代表着夷狄的事务,这是它的主要功能。”, “关键词”: [“秦晋”, “好用兵”, “太白”], “注释”: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
{“诗句”: “凡五星,早出为赢,赢为客;晚出为缩,缩为主人。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 “译文”: “所有五星的运行都有其特定的周期和规律性,如果它们提前出现就叫做“赢”,表示外来的客人;如果延后出现就叫做“缩”,表示内部的统治者。五星的运行周期与天体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观察到天象的变化来预测国家的动态。”, “关键词”: [“五星”, “早出”, “晚出”]}, {“诗句”: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岁星正月晨出东方,《石氏》曰名监德,在斗、牵牛。失次,杓,早水,晚旱。《甘氏》在营室、东壁。”, “译文”: “每年农历的寅年被称为摄提格,即木星从东方升起。根据《石氏历》记载,木星的名字是“监德”,它在斗宿和牛宿之间运行。如果木星运行得不合时序,那么观测到的天体——如北斗七星中的勺宿——就会提前出现在东方,导致早春时节雨水过多。反之,如果木星运行得合时序,那么观测到的天体就会在傍晚时分出现在东方,导致干旱的天气。”, “关键词”: [“太岁”, “寅年”, “摄提格”, “木星”, “斗宿”], “注释”: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