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轸。失次,杓,水。《甘氏》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轸、角、亢。《太初》在尾、箕。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甘氏》同。《太初》在建星、牵牛。

在丑曰赤奋苦。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甘氏》在心、尾。《太初》在婺女、虚、危。

《甘氏》、《太初历》所以不同者,以星赢缩在前,各录后所见也。其四星亦略如此。

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日不食朔,月不食望。”夏氏《日月传》曰:“日月食尽,主位也;不尽,臣位也。”《星传》曰:“日者德也,月者刑也,故曰日食修德,月食修刑。”然而历纪推月食,与二星之逆亡异。荧惑主内乱,太白主兵,月主刑。自周室衰,乱臣贼子师旅数起,刑罚失中,虽其亡乱臣贼子师旅之变,内臣犹不治,四夷犹不服,兵革犹不寝,刑罚犹不错,故二星与月为之失度,三变常见;及有乱臣贼子伏尸流血之兵,大变乃出,甘、石氏见其常然,因以为纪,皆非正行也。《诗》云:“彼月而食,则惟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诗传》曰:“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犹常也,日食则不臧矣。”谓之小变,可也;谓之正行,非也。故荧惑必行十六舍,去日远而颛恣。太白出西方,进在日前,气盛乃逆行。及月必食于望,亦诛盛也。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轸。失次,杓,水。《甘氏》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轸角亢。《太初》在尾箕。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甘氏》同。《太初》在建星牵牛。    
    
在丑曰赤奋苦。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甘氏》在心尾。《太初》在婺女虚危。    
    
【赏析】:    
《汉书·天文志》是古代中国关于天文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记录了当时对天空中各种星体的运动轨迹、位置以及与人间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该志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详细记述了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象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例如,“在戌曰掩茂”描述了某个星宿在秋季末期出现的现象。通过这种描述,古人不仅能够追踪天体的运动规律,还能根据星象的变化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这段内容反映了当时天文学观察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验证或补充已有的天文理论。这种方法论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展现了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敬畏和尊重。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书·天文志》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记载的星宿名称、运行规律等数据,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数据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汉书·天文志》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古代人类智慧与文明的历史文献。它通过详细记录天象变化,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成就和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