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僣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汉书·志·地理志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其中涉及了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民族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内容。下面将根据原文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
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
注释: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秦国的疆域跨越雍州和梁州,同时《诗经·国风》中的诗篇还涉及到秦、豳两个地区。
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
注释:“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斄”是地名,“公刘”是周的始祖,他居住在“豳”,“支阝”是地名,“文王”是周的始祖,他在“酆”建立了都城,“武王”是周的始祖,他在“镐”建立都城。这些帝王的后代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热爱农业生产,致力于本业。
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注释:“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一带,这里的居民有着祖先留下的风俗习惯,他们喜欢耕种,注重根本。因此,《豳歌》中提到了农业、桑树、衣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性。
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注释:“鄠”是现在的陕西省境内一个县的名字,而“杜”则是地名。这里提到的“山林”,指的就是“鄠杜竹林”,即鄠县的杜林,这里的竹子生长得特别好,被誉为“陆海”。而“檀柘”是指山中的树木,檀树和柘树,它们生长得特别茂盛,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富饶之地。
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
注释:“始皇”指的是秦始皇嬴政,他是秦朝的开国皇帝。“郑国”是一个虚构的国家名,这里指的可能是当时的某个地方官员或水利专家。“穿渠”是指挖掘一条运河来引水灌溉田地,使土地变得肥沃。因为有了这条运河,农田得以灌溉,所以土地变得肥沃,人民也因此变得富裕起来。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
注释:“汉”指的是汉朝,也就是后来的西汉。“长安”是汉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齐”是齐国的简称,“楚昭”、“屈”、“景”指的是楚国的三任国君楚昭王、楚顷襄王和楚考烈王,还有他们的子孙。“高訾”是指财产丰富的人,“豪桀”则是指有权势的人。这些人被迁徙到其他陵墓居住。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削弱贵族的力量,并不是单纯为了供奉皇家园林。
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僣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注释:“五方”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方位,这里泛指全国范围内。“五方杂厝”意味着各种风俗混杂在一起。“好礼文”是指世家大族注重礼节和文化。“商贾为利”是指富人经商获利。“游侠通奸”则是指一些豪侠人物勾结行贿受贿。“濒南山,近夏阳”描绘了地理位置的特点。这些地区的人们多处于贫困状态,容易成为盗贼。由于郡县众多且人口密集,导致社会动荡。贵族们奢侈浪费,普通人攀比效仿,甚至到了过分的地步。结婚和葬礼也都过于铺张浪费,甚至超过了实际的需求。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秦汉时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状况。通过分析《汉书·志·地理志下》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对于治理国家的策略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