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临甾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乎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诗•风·齐》中有“营丘”地名,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乎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左传》记载:“管仲初仕于齐桓公,劝之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注释:
-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指古代中国的一个方位名称,具体位置不明确。
- “析木之次”和“燕之分”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可能涉及到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
- “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描述了齐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
- “南有泰山、城阳”提到了齐国南部的重要地理标志。
- “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描述的是齐国北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
- “西有济南、平原”说明了齐国西部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城市。
-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提到了不同朝代时期齐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 “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讲述了齐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和相关人物。
- “《诗•风》齐国是也”,这里的《诗•风》可能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或作品,而“齐国是也”表示这是关于齐国的诗歌或文献。
- “临甾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提到了《齐诗》中的一个特定章节和其内容。
- “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描述了春秋时期吴国的使者听到齐国的歌声后的感想。
-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总结了齐国从建国到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人物。
该文本主要介绍了齐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齐国的历史描述和对某些事件的回顾,展示了齐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同时,通过引用《诗经》、《左传》等古籍中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