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
卫本国既为狄所灭,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丘。故《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今之濮阳是也。本颛琐之虚,故谓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后十余世,为韩、魏所侵,尽亡其旁邑,独有濮阳。后秦灭濮阳,置东郡,徙之于野王。始皇既并天下,犹独置卫君,二世时乃废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绝,故独为分野。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刚武,上气力。汉兴,二千石治者亦以杀戮为威。宣帝时韩延寿为东郡太守,承圣恩,崇礼义,尊谏争,至今东郡号善为吏,延寿之化也。其失颇奢靡,嫁取送死过度,而野王好气任侠,有濮上风。
卫地,即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卫国原为狄族所灭,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后成公又迁至帝丘。
卫地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营室星和东壁星之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卫地是夏后氏昆吾氏的居地,后被成公迁徙到帝丘,这里成为了卫国的发源地。
在地理分布上,卫地拥有桑间濮上等重要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如郑、卫之音,这些地方的男女聚集频繁,声色生焉,因此民间流传有“郑卫之音”的说法。而濮阳则是卫地最后消失的地方,秦灭濮阳后置东郡,汉兴时又置东郡于濮阳。
卫地的民风也以刚武上气力著称。汉代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治理时,也以杀戮为威。东郡太守韩延寿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崇礼义、尊谏争的政绩,赢得了后世的称誉,其教化影响深远。然而,卫地也存在着奢靡过度的风气,以及过度的嫁娶送死习俗。野王县的民风更是以好气任侠闻名,这种豪迈之气与濮阳一带的风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卫地不仅在地理上有着独特的位置与优势,而且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古至今,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