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反书闻,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初,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言故吴相爰盎。召入见,上问以吴、楚之计,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贼臣朝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从其议,遂斩错。语具有《盎传》。以盎为泰常,奉宗庙,使吴王,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辅亲戚。使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拜受诏。吴王闻盎来,亦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不肯见盎而留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亡走梁,遂归报。
诗句解读
译文
汉朝的《汉书》中记载,七国叛乱的密函传来,天子于是派遣太尉、条侯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攻打吴、楚;派遣曲周侯郦寄攻击赵地;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驻扎在荥阳监督齐、赵两军。
注释
七国反书闻,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 这一句描述的是汉朝得知七国反叛的消息后,天子决定派遣太尉、条侯周亚夫指挥三十六名将军前去攻打吴国和楚国。“太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名称,负责军事和司法事务。而“条侯周亚夫”指的是周亚夫这个人物,他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将三十六将军”则说明了周亚夫指挥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往击吴、楚”表示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去对抗吴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
初,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言故吴相爰盎: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当吴国和楚国的叛乱消息传来时,战争还未开始,这时窦婴推荐了旧时的吴国丞相爰盎。“爰盎”是汉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吴相。“故吴相”表明他以前是吴国的宰相,“言”在这里是动词,意为陈述或推荐。这句话表达了窦婴对爰盎的信任和他希望利用这个人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意愿。
召入见,上问以吴、楚之计: 接着描述了爰盎被召进宫中见到汉武帝后,皇帝向他咨询关于吴国和楚国的计划内容。“召入见”说明爰盎被召进皇宫与皇帝见面。“上”指汉武帝。“问以”则是询问的意思。这里的“计”指的是计谋或策略。这句话揭示了皇帝对如何应对吴国和楚国的策略感到好奇并寻求爰盎的意见。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贼臣朝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爰盎回答说:“吴国和楚国相互发送书信,里面提到‘贼臣朝错擅自侵犯诸侯,夺取土地’,所以发动叛乱,名义上说是‘向西共同诛杀朝错,恢复原有的土地,然后解散’。如今只打算杀掉朝错一人,派使者赦免其他六国,让他们归还原有土地,这样双方的军队就可以不用流血就同时结束战争:”。这里的“遗书”指的是吴国和楚国之间互相发送的书信。“贼臣朝错”指的是朝错这个人物,他是当时吴国和楚国之间的一个关键角色,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权力受到了侵犯。“复故地”则是指恢复原来被剥夺的土地。“方今计独斩错”意味着目前只有一个计划就是杀掉朝错这个人。“毋血刃而俱罢”的意思是说不需要流血就能和平结束战争。
上从其议,遂斩错: 最后讲述了汉帝采纳了爰盎的建议,决定杀掉朝错。“上从其议”中的“上”指的是汉武帝。“从”是听从的意思。“其议”指的是爰盎的建议。这句话反映了汉武帝采纳了爰盎的计策,并采取了具体行动。“遂斩错”中的“遂”表示于是。“斩”是杀死的意思。这句话表明了朝错被处死的结果。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展示了汉朝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决策过程,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行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其复杂性。特别是对于汉朝如何处理内部叛乱以及对外策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分析,我们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与变革,以及个人决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