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义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昔者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偕仕于鱼,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笃也。《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做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诗句翻译: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义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
译文: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于君主的多疑心,既然已经任用了贤人并且实行了善政,如果有人诬陷他,那么贤人就退位而善政也会回来。抱着犹豫不决的心思的人,就会受到谗言和奸人的诽谤;坚持不放弃自己意见的人,就会打开各种不正之风的门路。如果奸邪的人得到了重用,那么多的贤人都会被排挤出去;如果邪恶的人势力过于强大,那么正直的人就会逐渐消减。因此《周易》中出现了“否”卦和“泰”卦。小人的道德日益增长,君子的道德日益消减,如果君子的道德消减,那么政治就会一天天混乱,所以会出现“否”卦。
注释:
- 原其所以然者:追究原因。
- 谗邪并进:指奸佞小人与谗言同时出现。
-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指奸佞小人和谗言的原因。
- 谗邪并进者:奸佞小人和谗言一起出现。
- 谗邪:指奸佞小人。
-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指奸佞小人出现的原因。
- 故《易》有“否、“泰”:所以《周易》中有“否”、“泰”两卦。
- 小人道长:小人的气焰日渐嚣张。
- 君子道消:君子的气节日渐消减。
- 小人道消:小人的气焰消退。
- 小人道消,则政日治:小人气焰消退,则政治逐渐清明。
- “否”,闭而乱也:否卦象征闭塞不通顺,代表国家陷入混乱的状态。
- “泰”,通而治也:泰卦象征通畅顺利,代表国家政治逐渐治理好。
- “雨雪麃麃,见晛聿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雨雪纷纷,太阳即将西沉”,象征着政治上的混乱和黑暗即将结束。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楚元王交的故事,揭示了君主的多疑和奸佞小人的存在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和影响,强调了政治清明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