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王数以举兵谋问伍被,被常谏之,以吴、楚七国为效。王引陈胜、吴广,被复言形势不同,必败亡。及建见治,王恐国阴事泄,欲发,复问被,被为言发兵权变。语在《被传》。于是王锐欲发,乃令官奴入宫中,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欲如伍被计,使人为得罪而西,事大将军、丞相;一日发兵,即刺大将军卫青,而说丞相弘下之,如发蒙耳。欲发国中兵,恐相、二千石不听,王乃与伍被谋,为失火宫中,相、二千石救火,因杀之。又欲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南方来,呼言曰“南越兵入”,欲因以发兵。乃使人之庐江、会稽为求盗,未决。
廷尉以建辞连太子迁闻,上遣廷尉监与淮南中尉逮捕太子。至,淮南王闻,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以出为解。中尉曰:“臣受诏使,不得见王。”王念独杀相而内史、中尉不来,无益也,即罢相。计犹与未决。太子念所坐者谋杀汉中尉,所与谋杀者已死,以为口绝,及谓王曰:“群臣可用者皆前系,今无足与举事者。王以非时发,恐无功,臣愿会逮。”王亦愈欲休,即许太子。太子自刑,不殊。伍被自诣吏,具告与淮南王谋反。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捕王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上下公卿治,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
诗句解析与译文#### 诗句
初,王数以举兵谋问伍被,被常谏之,以吴、楚七国为效。
翻译: 起初,淮南王多次询问如何用举兵之事询问伍被,伍被经常劝阻他,认为以吴、楚七国的失败为例是最好的借鉴。
译文
伍被劝告: 起初,淮南王多次询问关于如何使用举兵之事来询问伍被,伍被总是劝谏他,并告诉他应以吴、楚七国为鉴,作为最好的借鉴。
注释
- 王数:多次。
- 谋问:询问。
- 被:伍被,淮南王的谋士。
- 谏之:劝阻他。
- 吴、楚七国:指历史上的吴国和楚国等七个国家,因起义军首领都是楚国人而得名。
- 以:用作。
- 效:借鉴。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淮南王刘长在位期间的政治态度和政策选择。通过向伍被咨询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以及最终决定仿照历史上吴、楚七国的模式进行军事叛乱的行为,展示了刘长的政治野心和个人决策的轻率。诗中还透露出对历史教训的重视,特别是对吴、楚七国起义军领袖的楚国背景的重视,显示了淮南王试图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