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曰:“乌谓此乎?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仆尚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覯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乃堙洪原,决江疏河,洒沈澹灾,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惟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傶骿胝无胈,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谹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域,舟车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杀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虏,系累号泣。内乡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磨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乌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昒爽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周氏之绝业,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诗句:
必将崇论谹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
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域,舟车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
译文:
汉朝的使者(司马相如)说:“难道这些真的是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蜀郡就不会改变服饰,巴郡也不会变得风俗了。我非常厌恶这种说法。然而这件事影响很大,当然不是观看的人所能了解的。我的行程紧迫,详细的情况无法听我说。请为我大致陈述一下要点:
“盖世必须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是常人所不同之处。所以说非常之事产生元始时,百姓感到恐惧;等到成就了功业,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从前洪水泛滥,淹没了人民,人们上下移动,生活艰难。夏朝的祖先对此深感忧虑,于是挖渠疏通河道,排泄水灾,把水引导到大海中,从而使天下永久和平。在那时的努力,难道只是百姓的事吗?心烦虑多却亲自承担劳苦,身体劳累得像磨刀的铁片一样没有多余的肉,所以功绩显著无穷,名声流传至今。”
“况且那些贤明的君王登上王位时,岂能仅仅是委琐守旧、拘泥于文字习俗、遵循传统、只懂诵读经典而已呢!他们必定推崇高远的见解和言论,开创伟大的事业和传统,为后世做出典范。所以他们能够广泛学习、深入思考、参悟天地之道。而且《诗经》上不是说:‘普天的大地,都是帝王所有的;四海之内,都是王臣的土地。’因此无论是天地之间,还是四面八方外的国家和民族,只要存在受压迫、不得安宁的生灵,贤明的君王都会引以为耻。现在国内安定,民众安居乐业,没有受到损害的地方。但远方的异族、不同的国家,交通阻隔、信息闭塞,政治教化尚未普及,文化风尚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的百姓犯了大罪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外则邪道横行、暴行肆虐,放逐他们的国君、杀害他们的父母兄长,使他们沦为俘虏,遭受苦难,在国内相互怨恨,说:‘听说中原有仁德的君主,恩泽广布、德行深厚,使所有生灵都不能得到安息。如今为什么唯独忘记了我们自己呢?’他们翘首以盼,像干渴得盼望雨水一样,哀叹不已。更何况圣明的君主又怎么能停止这种局面呢?所以派军队去讨伐强胡,派遣使者去告诫劲越。四面都有君主来朝见,愿意归顺的多达数不清。所以关沫、若等国家向中原进贡,开通道路让西南夷前来朝拜,开辟道德的道路,弘扬仁义的纲常。想要大量推广仁爱之情,广泛施行恩泽政策,安抚远方的边患,使得四方归顺无阻。内外一体,上下同享福气,这不也很美好吗?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奉行至尊的仁爱美德,振兴衰败的王朝风气,继承周天子留下的基业。这是天子最紧急的任务啊。虽然百姓辛劳,又怎能停歇下来呢?”
”`
注释:
- 第一句:指汉使认为前文所述内容是夸张的说法。
- 第二句:强调建立伟业的重要性。
- 第三句:指要广纳贤士、博学多闻。
- 第四句:《诗经》上的话,用来说明天下的广阔与统一。
- 第五至第七句:描述了古代贤君如何关心百姓疾苦,治理国家。
- 第八句:指出当时周边国家的状况以及对这种情况的感受。
- 第九至第十句:表达了对国内安定和对外征伐的看法及其带来的效果。
- 最后几句:描绘了国内和谐、民众感恩的心态以及对外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