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

诗句:

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    

译文:
夏季,汉朝在浞野损失了两万多兵力,这些士兵被派到匈奴,公卿大臣们都希望停止攻打宛国的计划,全力以赴攻击匈奴。

注释:

  • 浞野: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 亡:损失的意思。
  • 公卿议者:指朝廷中的大臣。
  • 愿罢宛军:表示他们希望停止对宛国的进攻。
  • 专力攻胡:全力进攻匈奴。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汉朝内部关于军事策略的分歧和矛盾。一方面,有大臣建议放弃攻打宛国的军事行动,集中精力打击匈奴;另一方面,皇帝坚持要进行这项军事行动。这种矛盾反映了当时汉朝在处理外交和军事问题上的困难决策过程。

诗句: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    

译文:
天子决定出兵征伐宛国,因为宛国是一个小国却未能平定。如果这样,其他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的实力,而且宛国的良马也不会送来,乌孙和轮台也会变得难以忍受汉朝使者的艰苦。这会给汉朝的外交关系带来耻辱。

注释:

  • 天子业:指汉武帝。
  • 业:这里作动词,指开始做某事。
  • 诛:讨伐。
  • 大夏之属:指的是其他大国和邻国。
  • 渐轻汉:逐渐减弱对汉朝的重视。
  • 乌孙、轮台易苦汉使:指乌孙和轮台这两个国家对汉朝使者非常苛刻。
  • 为外国笑:受到其他国家的嘲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汉武帝在考虑对外扩张时面临的外交挑战,以及他对于如何平衡国内利益与国际关系的考量。通过描写宛国和其他国家的困境,展现了汉朝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及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

诗句: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译文:
于是他根据意见认为伐宛尤其不合适的是邓光等人。赦免囚犯和抵抗强盗,发动一些年轻的好手及边防骑兵,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最终出动了一万六千人,其中包括没有私人财物随行的军人。此外,还运送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万头驴和骆驼携带粮食,军队的兵器也非常充足。这使得全国都动荡不安,相互之间都争相攻打宛国,共有五十多个校尉参与这一行动。

注释:

  • 案:考察、审查之意。
  • 邓光等:指他认为在伐宛的行动中存在弊端的人。
  • 赦囚徒扞寇盗:释放那些曾经犯过罪的囚犯和抵抗强盗的罪犯。
  • 发恶少年及边骑:动员一些年轻的好手和边防骑兵。
  • 年余:经过约一年的时间。
  • 敦煌六万人:指的是出塞的军队数量。
  • 负私从者不与:那些没有携带私人财物随行的军人不被计算在内。
  • 牛十万,马三万匹:形容运输牲畜的数量很大。
  • 驴、橐驼以万数:形容运输动物的数量同样很多。
  • 赍粮:携带粮食。
  • 兵弩甚设:指军队的武器非常充足。
  • 天下骚动:表明全国都在动荡之中。
  • 转相奉伐宛:互相之间都争相攻打宛国。
  • 五十余校尉:五十多个校尉参与了这一行动。
  • 宛兵迎击汉兵:宛国的士兵迎接并对抗汉朝的侵略者。
  • 射败之:击败了这些入侵的匈奴人。
  • 入酒泉、张掖北:进入酒泉、张掖以北地区。
  • 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设立了居延和休屠两个地方来保护酒泉的安全。
  • 而发天下七科适:调集天下七个郡的兵力。
  • 载糒给贰师:运送食物供给贰师将军。
  • 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调动车辆和人们连续不断地运往敦煌。
  • 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任命两位熟悉马匹的人为执驱马校尉。
  • 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挑选适合的马匹。
  • 宛城:古国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
  • 兵到者三万:汉朝军队的到达人数达到了三万人。
  • 宛兵迎击汉兵:宛国的军队迎面攻击汉朝的军队。
  • 宛大恐:宛国感到非常害怕。
  • 走入中城:逃到了城内的中部地区。
  • 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宛国的贵族们讨论说:“汉朝之所以攻打宛国,是因为王毋寡的缘故。”
  • 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国的贵族们讨论说:“王毋寡藏匿了很多好的马,杀死汉朝的使者。现在杀了王毋寡,放出这些马,汉朝的兵应该解除;如果不,那么我们就拼命战斗到最后一刻。”
  • 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所有贵人们都同意这样做,一起杀死了王毋寡。
    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拿着王毋寡的头,派人去告诉贰师将军,约定“如果汉朝不攻打我们,我们就把所有的好马都拿出来,任由汉朝军队任意选择,同时提供粮食给汉军;如果汉朝不同意这个协议,我们就把所有的好马全部杀掉,康居的援军也会到来,最后我们无法进入城中,只好撤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