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繇余归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杰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弃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以下是对《汉书》中杨胡朱梅云传的译文和赏析:
译文
人物背景:朱云字游,鲁郡人。他迁居到了平陵。年轻时,他以豪侠自许,曾借客报仇。成年后,朱云因身高八尺余,容貌雄伟,以勇猛著称。
学术成就:年四十岁时,朱云转变了他的志节,从博士白子友那里学习《易经》。又事前将军萧望之那里学习《论语》。他能很好地继承前人所学,并加以发扬。他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喜欢正直大节,因此得到了当时人的高度评价。元帝时,华阴守丞上书,建议让朱云试守御史大夫一职,但遭到匡衡的反对。匡衡认为大臣是国家的支柱,万民所仰望,明王应慎重选择人才。而华阴守丞推荐朱云是想借助他的勇气来治理国家。
直言进谏:朱云多次上书要求见到皇帝,在公卿面前发表议论时,他总是直言不讳。他认为朝廷中的大臣们上不能辅佐天子,下无法增益百姓,都是尸位素餐的人。孔子说“鄙夫不可与事君”, “苟患失之,亡所不至”。朱云就是这样一位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
政治理念:在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身份位列三公,地位崇高。朱云上书请求见张禹,公卿都在其前。他说:“现在朝中大臣不能辅佐君主,也无力增益百姓,都是无所事事、坐享俸禄的人。孔子说‘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如果不改正错误,就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我请求让我到宫中去拜见丞相,让他知道我的忠心。”然而,张禹却认为朱云是妄图利用他的地位来谋利。最终,朱云被贬为庶人。
后世影响:朱云的事迹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他的名言“苟患失之,亡所不至”更是激励了无数人勇于追求真理、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赏析
朱云的政治立场:朱云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政治意识的人。他认为国家的大臣应当是能够辅佐君主、为民造福的贤才。因此,他坚决反对那些无所事事、只知享乐的官员。他认为这些官员的存在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伤害,因此他多次上书批评朝中大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政治家。
朱云的直言进谏:朱云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他认为君主应该听取下属的意见和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他多次上书要求觐见皇帝,直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直率和坦诚的态度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朱云的人格魅力:朱云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名言“苟患失之,亡所不至”更是成为了后人追求卓越品质、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
朱云的历史地位:朱云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的事迹被后世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之一。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被人们广泛地传颂和赞美。他的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朱云的时代价值:朱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他见证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内涵。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文献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还传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就是《汉书·杨胡朱梅云传》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