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又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时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

翻译

《汉书·传·霍光金日磾传》中记载了燕王刘旦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之间的故事。刘旦自认为作为昭帝的哥哥,一直怀有不满和怨愤。当御史大夫桑弘羊开始实施盐铁官营和酒榷政策时,他为国谋利,因此对桑弘羊有所忌惮,希望为他的儿子们谋取官职,这也让他对霍光心存怨恨。

于是,盖主(盖长公主)、上官桀、安以及桑弘羊都与燕王刘旦勾结,伪造了一份书信给燕王,信中称:“霍光出都检阅郎骑羽林军,在路上称跸(即禁行)令,太官提前置办。”还引用“苏武前使匈奴,被拘留二十年不降,归国后担任典属国职务,而大将军长史敞却因没有功绩而成为搜粟都尉,又擅自调动益莫府校尉。霍光专权任性,怀疑有异常情况。臣刘旦愿意归还符玺(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进入宿卫,查究奸臣变故。”然后派使者在霍光出宫沐浴之日将其上书上报。

上官桀想要从中操纵此事,而桑弘羊则打算与朝中大臣一起逮捕罢免霍光。但这份书信呈上后,汉武帝并未接受。

次日早晨,霍光得知此事后,在画室中待着不敢入宫。武帝询问:“大将军在哪里?”左将军上官桀回答:“因为燕王上书控告他的罪状,所以不敢入宫。”皇上下令召见大将军。霍光入宫后,脱去帽子叩头谢罪,武帝说:“将军,朕知道这是一封诈书,将军无过错。”霍光问:“陛下怎么知道这封信是诈的呢?”武帝说:“将军负责广明都郎,属于近侍之职;调任校尉来也不过十天时间,燕王如何得知这些?而且将军若有非分之想,也不需要校尉知晓。”此时,汉武帝年仅十四岁,尚书及左右官员都感到震惊,但上书之人已被拘捕,非常紧急,上官桀等人害怕,告诉武帝只是小事不值得深究,武帝不听从。

解析

  1. 背景: 燕王刘旦因嫉妒和怨恨霍光的权力与功绩,企图通过上书揭露霍光的阴谋和罪行。
  2. 书信内容: 燕王在书信中诬陷霍光的罪行,试图挑拨关系并引起皇帝的注意。
  3. 行动: 上官桀等利用这个机会试图控制朝政,他们通过上书的方式向汉武帝报告了霍光的不当行为。
  4. 后果: 汉武帝虽然意识到信件是假的,但他还是对霍光进行了审查。同时,由于燕王的上书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朝廷内外都对此事件极为关注。
  5. 结论:尽管燕王的上书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但这也显示了古代宫廷中的复杂权力斗争和互相倾轧的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