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又曰“啴々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故称中兴。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伯首。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韦贤传”赏析

《汉书·传·韦贤传》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篇重要文献,记录了汉代名臣韦贤的生平事迹。本文将详细解读其内容、结构及文化背景,并分析其历史与文学价值。

一、原文摘录

《汉书·传·韦贤传》原文摘录如下:

汉书 · 传 · 韦贤传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又曰“啴々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故称中兴。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伯首。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二、注释与解读

  1. 韦贤: 字长孺,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因其深厚的儒学背景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受到重用。
  2. 太仆王舜和中垒校尉刘歆: 这两位都是当时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他们共同参与对韦贤的评价和讨论。
  3. 《春秋》: 这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提到了齐国桓公南征楚国和北伐山戎的历史事件。孔子评价这些行为时使用了不同的语言,强调了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贡献和影响。
  4. 冒顿: 是古代匈奴族的首领,他通过多次的军事扩张最终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地区。
  5. 汉武帝: 即汉昭帝刘弗陵的父亲刘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改革,包括对外的军事行动和文化发展等。
  6. 南越尉佗: 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割据势力,他自立为帝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领土争端。
  7. 汉武帝: 在处理南方少数民族问题时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决心。他不仅重视军事力量的增强,还注重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8. 文帝: 指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宽松的农业政策和社会改革措施,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9. 司马迁: 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 董仲舒: 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大师之一,他主张“天人感应”理论,对汉朝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汉书》注: 这是东汉时期的班固为《汉书》所写的注解本,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结果。

三、历史与文化影响

《汉书·传·韦贤传》不仅是对韦贤个人事迹的记录,更是一幅西汉王朝政治、军事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通过对韦贤及其时代背景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 政治理念: 韦贤的故事反映了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忠诚、仁爱和法治的重视。
  • 民族关系: 从韦贤的经历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特别是如何通过政治联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来维持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 文化贡献: 班固的注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和学术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书》中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

《汉书·传·韦贤传》不仅仅是关于韦贤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西汉时期一个多维的历史缩影,它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以上是对《汉书·传·韦贤传》的详细解析和赏析。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并为您提供更多关于这部文献的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欢迎继续提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