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及《春秋穀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繇是言之,宗无数也,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殿;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或说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说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迭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疏相推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说定也。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

下面是对《汉书·传·韦贤传》中诗句的逐句释义,以及对应的译文和赏析:

  1. 诗句及翻译
  • “宗不在此数中”:宗庙的数量不在此处列出。
  • “宗,变也”:宗庙是变化的,如果有功德则加以尊崇。
  •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由于地位、身份的不同,礼节和仪式也会有所不同。
  •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七种礼仪是有其固定规律的,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标准。
  1. 译文
  • “宗不在此数中” —— 宗庙的数量不在此处列出。
  • “宗,变也” —— 宗庙是变化的,如果有功德则加以尊崇。
  •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 由于地位、身份的不同,礼节和仪式也会有所不同。
  •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 —— 七种礼仪是有其固定规律的,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标准。
  1. 赏析
  • 此诗通过对比孝武皇帝和孝宣皇帝的不同对待,体现了尊德贵功的思想。孝武皇帝虽功烈显著,但孝宣皇帝对其崇立如斯,应不应毁,体现了儒家礼教中的尊重与继承原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 诗中还强调了家族背景与政治地位的关系,以及道德与政治成就之间的关系。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 通过对孝武帝和孝宣帝的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展示了儒家礼教中尊德贵功的原则。孝武帝虽然功绩显赫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孝宣帝则因其德行高远被推崇。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
  • 诗中还提到了家族背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孝武帝虽为帝王却因道德不足而受到质疑,而孝宣帝则因其高尚品德而被尊崇。这表明在儒家文化中,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家族的背景同样重要。
  • 最后,诗中提到的祭祀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活动。通过分析孝武帝和孝宣帝对待祖先的态度,可以看出祭祀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孝武帝虽有功于国家,但其对待祖先的方式受到了批评;而孝宣帝虽无大功于国,但其对待祖先的态度得到了赞誉。这反映出祭祀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此诗通过对比孝武帝和孝宣帝的不同对待,体现了尊德贵功的思想。孝武皇帝虽功烈显著,但孝宣皇帝对其崇立如斯,应不应毁,体现了儒家礼教中的尊重与继承原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