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愿陛下与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及有识者详议乃可。”上从相言而止。

诗句

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    
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    
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    
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愿陛下与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及有识者详议乃可。”    
上从相言而止。    

译文

元康年间(前163年),匈奴派兵进攻汉朝在车师的屯田部队,未能占领。    
皇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议,想趁着匈奴实力削弱的机会,出动军队攻击他们的右翼地区,让他们不敢再骚扰西域各国。    
魏相上书劝说皇帝说:我听说,拯救乱世、诛伐暴乱的战争叫做正义之师,正义的军队才能称霸天下;敌人侵略我们时我们不得不奋起反击,这样的战争称为应战之师,应战的军队才能获胜;为了一点仇恨而发生争执,却无法忍受愤怒的情绪,这样的战争称为忿怒之师,忿怒的军队就会失败;贪图别国的财物、土地、珍宝的战争叫做贪婪之师,贪婪的军队最终会灭亡;依赖国家的强大,依仗人民众多,想在敌人面前显示威力的战争叫做骄横之师,骄傲的军队将会灭绝。这五条原则,不仅是人事,还是符合天意的。最近匈奴曾经表现出善意,他们俘获的汉朝百姓都送回了中原,还没有到侵扰我国边境的地步,虽然他们在争斗中攻打了我们的屯田车师,但这不足以让我们感到担忧。现在听说诸位将军想要出兵征讨远方的小国,我不明白这是哪支军队。现在边境各郡都很贫困匮乏,百姓连衣服都穿不起,只能吃野菜充饥,常常担心自己的生存都没有保障,很难发动战争。'战争之后,一定会是灾荒之年',这是因为百姓因为战争而愁苦不已,破坏了自然和谐的规律。即使我军能够战胜敌军,但还是会有后患,恐怕灾害的发生会让这一切付出化为乌有。现在郡县的长官大多不是经过严格选择的官员,风俗更是败坏,自然灾害频发。根据今年的统计,因家庭内部纠纷杀死自己亲人的人有二百二十二人,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个小问题。现在各位将领不忧虑这个小问题,反而想要出兵报复遥远的敌人的微小怨恨,恐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只怕是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自家的庭院内'吧。希望陛下能和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以及有见识的人仔细商讨这个问题。"    
皇帝听从了魏相的建议。    

关键词注释

  • 义兵:指出于正义目的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或民众免受侵犯。
  • 应兵:指被迫应战的兵力,这种战争往往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
  • 忿兵:指因情绪激动而发起的战争,这种战争往往会因为双方的情绪化而导致结果的恶化。
  • 贪兵:指贪恋财物、土地、珍宝等资源的兵力,这种兵力往往容易因为追求这些物质利益而忽视战争的本质。
  • 骄兵:指过于自信、骄傲的兵力,这种兵力很容易因为骄傲而忽略敌人的真正实力,从而陷入被动。
  • 天道:指自然界的规律或天道所指示的命运。
  • 水旱不时:指水灾或旱灾频繁发生。
  • 颛臾:古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费县附近。
  • 萧墙之内:指朝廷内部。
  • 孔子: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 季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
  • 颛臾的忧:颛臾的忧虑。
  • 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汉代的三位侯爵,名字未给出具体信息。
  • 有识者:有见识的人,指那些理解国家大事并有能力提供意见的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西汉中期的政治局势和当时的外交策略。当时匈奴经常入侵边疆,汉朝政府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反击匈奴。诗中提到的“义兵”、“应兵”、“忿兵”等概念,是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述和分析。其中“应兵”和“忿兵”是战争中容易失败的部分,因为它们缺乏必要的正义性和克制性。而“骄兵”则更容易因为过度自信和骄傲而导致失败。最后一句提到了孔子的话,强调了国家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