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朝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曰:“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臣相幸得备位,不能奉明法,广教化,理四方,以宣圣德。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为陛下之忧,臣相罪当万死。臣相知能浅薄,不明国家大体,明用之宜,惟民终始,未得所由。窃伏观先帝圣德仁恩之厚,勤劳天下,垂意黎庶,忧水旱之灾,为民贫穷发仓廪,赈乏餧;遣谏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风俗,举贤良,平冤狱,冠盖交道;省诸用,宽租赋,弛山泽波池,禁秣马酤酒贮积,所以周急继困,慰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备。臣相不能悉陈,昧死奏故事诏书凡二十三事。臣谨案王法必本于农而务积聚,量入制用以备凶灾,亡六年之畜,尚谓之急。元鼎三年,平原、勃海、太山、东郡溥被灾害,民饿死于道路。二千石不豫虑其难,使至于此,赖明诏振救,乃得蒙更生。今岁不登,谷暴腾踊,临秋收敛犹有乏者,至春恐甚,亡以相恤。西羌未平,师旅在外,兵革相乘,臣窃寒心,宜早图其备。唯陛下留神元元,帅繇先帝盛德以抚海内。”上施行其策。
诗句
- “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魏相研究《易经》,遵循老师传授的教学方法,喜好观察汉朝的事迹以及朝廷发布的各种政策建议。
- “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他认为,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制度也不同,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已经制定好的政策。
- “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朝错、董仲舒等所言”:他多次引用汉朝建立以来皇帝采取的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和贤臣如贾谊、朝错、董仲舒等人提出的建议。
- “奏请施行之,曰“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向皇帝提交这些意见,并请求实行。他表示:“我听说一个明智的君主处于高位,而贤能的辅臣处于低位,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民众也会和睦。”
- “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为陛下之忧,臣相罪当万死”:他指出,由于许多人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转而追求短期的利益,导致一些地区出现饥饿和寒冷,这给陛下带来忧虑,作为宰相,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臣相知能浅薄,不明国家大体,明用之宜,惟民终始,未得所由”:他承认自己知识浅薄,无法深入了解国家的大事和正确的政策使用方式,只关注人民的生计和福祉,未能找到根本原因。
- “窃伏观先帝圣德仁恩之厚”:暗地里观察到前朝皇帝(即汉武帝)的圣明和仁爱。
- “勤劳天下,垂意黎庶,忧水旱之灾,为民贫穷发仓廪,赈乏餧;遣谏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风俗,举贤良,平冤狱,冠盖交道”:他勤奋工作,关心百姓,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提供粮食救济,派遣谏议大夫和博士巡视全国各地,检查风俗习惯,选拔贤能之士,解决冤案,与官员交往频繁。
- “省诸用,宽租赋,弛山泽波池,禁秣马酤酒贮积”:减少开支,放宽赋税,放松对山林湖泊的管制,禁止饲养马匹和饮酒储存。
- “所以周急继困,慰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备”:这些都是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度过困难的方法,也是安抚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措施。
- “臣相不能悉陈,昧死奏故事诏书凡二十三事”:作为宰相,我不能全部陈述清楚,但我愿意冒死上奏涉及23项政策的旧例和诏书。
- “臣谨案王法必本于农而务积聚,量入制用以备凶灾”:我仔细审查了国王的法律,必须以农业为基础,重视积蓄财富,根据收入制定预算来准备灾害。
- “亡六年之畜,尚谓之急”:如果国家没有储存足够的粮食,仍然会被视为紧急情况。
- “元鼎三年,平原、勃海、太山、东郡溥被灾害”: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6年),平原郡、渤海郡、太山郡和东郡遭受了灾难。
- “民饿死于道路”:许多人民在路上饿死。
- “二千石不豫虑其难”:地方官员没有预料到这种困难。
- “赖明诏振救,乃得蒙更生”:幸亏皇帝颁布诏书救助,人们才重新得到生活。
- “今岁不登,谷暴腾踊,临秋收敛犹有乏者,至春恐甚,亡以相恤”:今年收成不好,粮食突然暴涨,到了秋天还缺粮。到了春天恐怕会更严重,我们没有办法照顾他们。
- “西羌未平,师旅在外,兵革相乘”:西部的羌族人还没有平定,战事还在进行。
- “臣窃寒心”:我感到担忧。
- “宜早图其备”:应该尽快做好准备。
- “唯陛下留神元元,帅繇先帝盛德以抚海内”:希望陛下留意民生问题,继承先帝的美德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