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曰:
臣相幸得备员,奉职不修,不能宣广教化。阴阳未和,灾害未息,咎在臣等。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明王谨于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节授民事。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草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夫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繇生也。臣愚以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皃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孝文皇帝时,以二月施恩惠于天下,赐孝弟力田及罢军卒,祠死事者,颇非时节。御史大夫朝错时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臣相伏念陛下恩泽甚厚,然而灾气未息,窃恐诏令有未合当时者也。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天下幸甚!
输出的诗句如下:
汉书·传·魏相丙吉传说,
阴阳和顺灾害息。
译文:
汉书·传·魏相丙吉传说,
阴阳和顺灾害息。
注释:
- 汉书(全文在线阅读): 提供了《汉书》的全文在线阅读服务。
- 传·魏相丙吉传: 是关于汉文帝时期御史大夫丙吉和魏相辅佐皇帝的故事。
- 少学《易》:年轻时学习易经。
- 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担任郡中的小官,通过考试获得贤良的高评价。
- 茂陵令:在茂陵担任县令。
-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客人声称有紧急任务要传达给丞相,但丞相的丞官没有及时谒见客人,客人生气地绑起了丞官。
赏析:
- 本篇记载了西汉时期的两位政治家,魏相和丙吉的故事,反映了他们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
- “阴阳和顺灾害息”表达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对于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的重视,以及这些知识在当时政治决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