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汉兴袭秦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罢太尉,始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非有印绶官属也。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其后上以问师安昌侯张禹,禹以为然。时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而何武为御史大夫。于是上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票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议者多以为古今异制,汉自天下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独改三公,职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日“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岁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由时务。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祐。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愚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制。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哀帝从之,乃更拜博为御史大夫。会大司马喜免,以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置官属,大司马冠号如故事。后四岁,哀帝遂改丞相为大司徒,复置大司空、大司马焉。
汉书·传·薛宣朱博传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初,汉兴袭秦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罢太尉,始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非有印绶官属也。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其后上以问师安昌侯张禹,禹以为然。时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而何武为御史大夫。于是上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票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议者多以为古今异制,汉自天下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独改三公,职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日“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岁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由时务。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祐。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愚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制。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哀帝从之,乃更拜博为御史大夫。会大司马喜免,以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置官属,大司马冠号如故事。后四岁,哀帝遂改丞相为大司徒,复置大司空、大司马焉。
注释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1)。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2)
-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3)
- 何武:西汉时期的大臣,主张精简官员和提高政府效率。
- 张禹:汉朝的儒家学者,支持何武的改革建议。
- 王根:曲阳侯,曾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
- 丁明:阳安侯,后来成为大司马卫将军并设立官职。
翻译
初,汉朝创立官制沿用秦朝的设置,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太尉一职被取消,朝廷开始设立大司马职位,用以代替大将军的称号,但是并没有正式的官职和下属机构(5)。到成帝时期,何武作为九卿提出建议:“古代人民质朴,事务简约,国家的辅佐必须得到贤圣,但还只能效仿上天的三光,备有三公的职位,各司其职。现在末世的弊病,政事繁杂,宰相的才能不如古人,而丞相单独兼任三公职务,因此长期被废除而不治理。应该建立三公的官职,明确卿大夫的职责,分职能授予政权,以此来考核功效。”之后汉成帝询问师安昌侯张禹,张禹赞同何武的意见。当时曲阳侯王根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而何武担任御史大夫。于是汉成帝赏赐曲阳侯王根大司马的印绶,设置他的官职属下,撤销骠骑将军的职位,用御史大夫何武代替大司空,封他为列侯,增加俸禄如同丞相一样,用来备足三公的官衔。议论的人认为古今制度不同,汉朝自天子称号之下至辅助官员都不同于古时,唯独更改了三公,职责难以清晰区分,没有益处于治理。这时,御史府的官吏房屋一百多处井水全都干涸;在御史府中还有列柏树,常常有几千只野鸟栖息在树上,每天清晨离开夜晚来到,称为“朝夕鸟”,鸟不去而不来几个月,长老们感到奇怪。两年后,朱博担任大司空,上奏称:“帝王的治国之道不必互相沿袭,各自应根据时代的情况处理事务。高皇帝凭借圣德而即位,建立了大业,设置了御史大夫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正法纪纲,以职相互监督,总领百官,历时二百年,天下安宁。现在重新设立大司空,与丞相的地位相同,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按惯例,选拔郡国的太守政绩突出者为中二千石,再从中二千石中选出政绩突出者为御史大夫,任职的人为丞相,位次有序,这样可以尊敬圣德,重视国家相的职责。现在中二千石没有改为御史大夫就任丞相,权力过轻,这并不是重视国家政治的表现。臣下我认为大司空这一官职可以撤销,重新设置御史大夫,遵循古代制度。臣下愿意竭尽全力,以御史大夫的身份领导百官。”汉哀帝听从了朱博的建议,便任命朱博为御史大夫。(7)
赏析
《汉书·传》中的薛宣和朱博两位历史人物,通过他们在西汉末期的政治活动中所展示出的卓越能力和智慧,展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西汉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历史变迁,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今天社会发展和政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