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方进既厌为小史,闻蔡父言,心喜,因病归家,辞其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心害其能,论议不右方进。方进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诗句与译文对应关系:
-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 (翟方进的字是子威,他是汝南郡上蔡县人。)
- 注释: 这里提到翟方进的字和出生地。
- 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 (翟方进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直到他的父亲翟公时,他开始学习,并成为了郡里的文学。)
- 注释: 说明翟方进家族的背景以及他父亲的成就。
- 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 (翟方进在十二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在太守府里做一名文书,被人称为迟钝。)
- 注释: 描述了翟方进早年的生活情况及他的工作状态。
- 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 (由于对现状感到不满,翟方进向汝南郡的一位姓蔡的人请教自己的能力和合适的道路。)
- 注释: 表达翟方进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以及寻求指导的心情。
- 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姓蔡的人非常欣赏翟方进的外貌,认为他有成为侯爵的潜质,应该通过学习儒学来提升自己,努力学习成为学者。)
- 注释: 描述蔡父对翟方进的评价和对他的期望。
- 方进既厌为小史,闻蔡父言,心喜,因病归家,辞其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 (翟方进对于做小官已经感到厌倦,听到蔡父的话后非常高兴,于是因病回家,告诉母亲想要去京城学习儒家经典。)
- 注释: 叙述了翟方进决定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
- 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母亲心疼他年幼,跟随他到长安,织鞋卖钱来支持他的学习。)
- 注释: 描述了母亲为了支持翟方进的学习所做的牺牲。
- 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 (翟方进学习经书博士班,并且学习了《春秋》这门课程。)
- 注释: 说明了翟方进学习的科目和内容。
-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翟方进的儒学知识十分精通,而且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其他学者也称赞他。)
- 注释: 描述了翟方进学业上的进展和成就。
- 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翟方进凭借考试中的优异成绩被任命为官员。两年后,他又通过了明经考试,被升为议郎。)
- 注释: 讲述了翟方进官职的提升过程以及他所取得的成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翟方进从贫寒到学识渊博的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诗中通过描绘翟方进的生活经历及其求学之路,突出了他的勤奋好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此外,通过对翟方进早期生活的描述和后来的成就展现,反映出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