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人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公孙弘亦征,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候始昌最明,自有传。
《汉书·儒林传》中的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主要围绕“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 辕固生的观点:
- 他认为,汤王和武王并非受命于天建立新王朝,而是顺应天下人心,诛杀了桀王和纣王。
- 辕固生认为,桀、纣虽然失道,但在当时仍是君主,其民不服从而归顺汤、武,汤、武因此得以立国。
- 黄生的观点:
- 黄生则反驳说,即使桀、纣失道,但他们仍为君上,汤、武则为臣下;汤、武不能纠正桀、纣的错误以尊天子,反而因错误被杀,代之而立。
- 他认为汤武之所以能推翻桀纣,是因为汤武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是正义之举,而非仅仅因为顺应了民心。
- 双方辩论的核心议题:
- 核心在于是否尊重并合理利用民心。辕固生认为应顺应民心,汤武因而有推翻桀纣的合法性;黄生则从权力合法性的角度进行辩护。
- 辕固生与窦太后的争论:
- 窦太后支持辕固生的观点,认为《诗》学博士不应诋毁汤武革命。然而,辕固生因直言无罪而受到窦太后的责罚,被圈击而死。
在探讨这段历史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历史时不仅要关注人物言论,还需考虑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
- 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有助于全面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 通过这些辩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哲学。
《汉书·儒林传》中的这场辩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一次深度解读。通过了解这一事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氛围,也能进一步领会中国古代对于权力合法性的理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