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数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簿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

后护复以荐为广汉太守。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专政,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发觉,莽大怒,杀宇,而吕宽亡。宽父素与护相知,宽至广汉过护,不以事实语也。到数日,名捕宽诏书至,护执宽。莽大喜,征护入为前辉光,封息乡侯,列子九卿。

游侠传

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数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

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簿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

后护复以荐为广汉太守。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专政,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发觉,莽大怒,杀宇,而吕宽亡。宽父素与护相知,宽至广汉过护,不以事实语也。到数日,名捕宽诏书至,护执宽。莽大喜,征护入为前辉光,封息乡侯,列子九卿。

注释

  1. 古者天子建国:指古代的天子统治国家。
  2. 诸侯立家:诸侯有自己的家族和地位。
  3. 游侠:古代的一种社会阶层,主要活动在民间,以讲义气、行侠好义为特点。
  4. 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引自孔子的话,强调理想的政治状态是天下太平,权力不会集中在贵族手中。
  5. 朱家:汉代著名的游侠,与剧孟、郭解等并称为汉代七雄游侠之首。
  6. 剧孟:与朱家并列的另一位著名游侠。
  7. 万章:汉代游侠之一,以豪侠著称。
  8. 陈遵:汉代著名游侠,以其豪爽闻名。
  9. 原涉:汉代另一位著名的游侠人物。
  10. 司马迁:中国古代史学家,对游侠有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11. 班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其《汉书》中也有对游侠的记述。
  12. 封建法纪:封建时代法律制度。
  13. 上下相顺:形容社会秩序井然。
  14. 背公死党:背叛国家利益的行为,形容极其不忠诚。
  15. 布衣之侠:指出身平民的游侠。
  16. 民服事其上:民众服从统治者的管理。

翻译

古时天子治理国家,诸侯建立自己的家族,从卿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各自的地位和等级,因此民众服从他们的管理,而下层民众则没有非分的企图。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政权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汉书·传·游侠传》叙述了七个汉代游侠人物的事迹,他们既包括社会上层的“豪杰”,也包括下层的各种人等,没有严密的组织,但有领头人物,活动范围较广,社会影响力较大。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结成的社会集团自行其是,不遵守官府的法律规章。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游侠的故事,但司马迁和班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史记》歌颂了游侠的品格,认为他们讲求信义、乐于助人,虽不按正义行事,但受到底层民众的喜爱。班固则认为游侠成分复杂,他对游侠的产生和演化有自己的历史观点,强调“上下相顺”,指责游侠“背公死党”,明显受到了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

赏析

《汉书·游侠传》描绘了汉代游侠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讲义气、行侠好义来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这些游侠虽然可能触犯封建法纪,但因其行为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支持,因此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文中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游侠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例如,朱家、剧孟、郭解等人都是以豪侠的形象出现,他们不仅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同时也敢于对抗邪恶势力,保护弱者。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也展现了游侠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角色。

文章还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事件来展示游侠的特点和行为准则。比如平阿侯举荐朱家为谏大夫,显示了游侠在当时社会中的政治作用;而成都侯商试图召见游侠,却被拒绝,这也反映出游侠的独立性和自由精神。这些情节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也加深了读者对于游侠群体的认识。

《汉书·传·游侠传》不仅是对汉代游侠的详细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